半岛公开课丨“鼠标手”纳入职业病,你中招了吗?两个黄金动作教你预防

2025-08-03 13:00 大众·半岛新闻综合阅读 (2348) 扫描到手机

我国新版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从8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腕管综合征,也就是大家俗称的“鼠标手”,首次作为职业病正式被纳入国家的法定目录当中。

数据显示,“鼠标手”这种“数字时代工伤”,在我国视频终端工作者中患病率达12%到15%。“鼠标手”就是用鼠标才会得吗?有哪些典型的症状?有没有一些方法可以预防和缓解?经常按摩是不是就会好?

“鼠标手”是怎么发生的?

在人体手腕部掌侧有一个骨性纤维管道,称为腕管,由于长时间重复手腕动作等各种原因挤占了腕管的空间,就会引起腕管内压力增高,正中神经受到压迫,引起疼痛等一系列症状。

它的形成与长期重复性手腕动作或局部压力过大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手腕部疼痛或手指麻木。

女性腕管天生较窄,激素变化(如孕期、更年期)可能加重水肿风险,因此中年女性患“鼠标手”的几率更大。大家很容易把“鼠标手” 和颈椎病引起的手臂不适的症状混淆,延误了治疗,其实在症状上它们有明确的区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熊建:它的定位很准确,一般来讲不会有颈部的不适,也不会有像咱们颈椎病那样很典型的从颈部到上臂到前臂到手这种像放电一样的感觉。它支配的区域就是大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一半,所以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三个半手指的麻木。有时候你刺激它或者压迫时间长了,会出现这种跟放电一样,感觉一下就麻木了,麻木到手。

只有办公族会得“鼠标手”吗?

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的办公一族容易患上“鼠标手”,但其实还有很多原因以及其他一些职业也是“鼠标手”的高发人群。

随着开车族的日渐增加,方向盘也成为一大“腕管杀手”,还包括流水线作业工人、厨师等。

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江山:比如说我们弹琴或者是一些家务工作者,长期拖地或者揉面,都可以造成“鼠标手”。

如何自测“鼠标手”?

1.常见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酸胀、刺痛、活动笨拙等,指尖有针刺感或痛感,半夜常常被麻醒,症状经常反复。

2.长时间屈曲手腕时(拿手机、用鼠标、做家务清洁)麻木加重。

3.长时间患病后,可见手部大鱼际肌萎缩塌陷。

4.叩击或压迫手腕中部,麻木或疼痛加重。

“鼠标手”最大误区:只是劳损不用管它

很多人认为腕管综合征也就是“鼠标手”只是劳损,不需要治疗,不舒服了按摩按摩就好,其实这是最大的误区,“鼠标手”发展到晚期会对神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熊建:在早期刚开始有症状,比如说轻微的麻木,持续的时间也不长,发作频率也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像拉伸去放松来治疗,另外可以通过一些腕部的热敷,包括一些理疗或者一些口服的药物,消炎的、消肿的和营养的、神经的药物去治疗。如果说进展比较快,甚至手部出现了肌肉的萎缩,或者出现了手无力,我们到医院去就诊。如果损伤比较重的话,有的病人可能就需要做手术来治疗。

两个黄金动作教你预防“鼠标手”

如何预防“鼠标手”?专家教大家两个黄金动作!

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江山:第一个动作是肌腱的滑动,我们可以做手指头的屈曲,然后再做一个屈曲,再做一个握拳的动作,我们的大拇指可以伸展开,然后再握拳,每个动作每天可以做3到5次。

第二个动作是正中神经的滑动,前臂伸直手掌掌心向上,用这样的方式去牵拉我们的正中神经,维持10秒钟,慢慢复原,每个动作可以做5次左右,然后每天都要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在牵拉的过程中,手不应该出现麻木或者刺痛感。

白领五大新职业病,你中招了吗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看起来相对健康。事实上,他们的身体很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白领最容易患颈椎病、胃病和干眼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干眼症

对于办公室的白领来说,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电脑长期使用。眼睛面对电脑的辐射会导致眼睛干燥疼痛,久而久之会影响视力、干眼症、近视等眼病。

2、颈椎病

因为白领通常坐在电脑前很长一段时间,这会导致头部长时间处于固定姿势,容易引起颈椎补偿增生,颈椎增生会压迫神经,上肢活动有限,也会引起肩周炎,严重疾病会影响患者的自我照顾生活,颈椎增生也会影响大脑血液循环,经常出现记忆丧失和头晕头痛等症状。

3、腰痛

白领,长期使用电脑坐姿往往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会导致背部疼痛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果治疗不好,就会慢慢发展成慢性背痛。

4、手痛

因为长时间用电脑会用手打字操作鼠标,会慢慢形成腕管综合征,也叫鼠标手。这种疾病发作时会出现肿胀疼痛和前臂瘫痪。

5、胃病

因为你家面临的工作压力一般都比较大,工作时往往忽略了平时的饮食,不能正常进食。经常抽烟喝酒,不吃早餐,经常吃很多夜宵。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会严重影响胃肠功能,久而久之会诱发胃病。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央视新闻、大河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公众号、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哈尔滨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