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满仓·好丰光丨新农人:田兆山的“慧种田”让碱窝窝变成金土地
海报新闻记者 商永恒 赵菲菲 东营报道
“谁能想到这片‘碱窝窝’竟能长出如此优质的麦子!”站在一片金黄的麦田中,山东丰彩种业负责人田兆山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的3000亩“济麦60”小麦正式开镰收割,经专家测产,在含盐量3.01‰的中度盐碱地上,亩产达到了560.4公斤,比去年增产了近50公斤。
田兆山在农业领域已奋斗二十余载。从最初的农机销售工作,到如今专注于种业选育和推广。他深刻认识到盐碱地是阻碍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在那些盐碱地里,放眼望去,田间总是白茫茫一片,几乎看不到任何农作物的踪影,即便是生命力极强的野草也难以扎根生长。田兆山回忆起过去的种种尝试,不禁感慨万千:“以前我们尝试过各种不同的品种,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不是幼苗死亡就是产量大幅减少,即便是最好的年景,亩产也难以突破400公斤。”然而,三年前,当他们开始试种“济麦60”这个品种时,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年,亩产就突破了460公斤,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一年比一年好,去年的亩产更是达到了令人欣喜的511.88公斤。
田兆山深知,要在盐碱地上取得突破,必须从源头入手。“真正的良种,必须将‘芯片’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从2021年起,田兆山联合山东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积极收集各类小麦、大豆等种质资源,通过系统的试验、评价和鉴定,努力筛选出性状稳定、耐盐碱的优质品种。
在永安镇前七村的麦田里,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田兆山抓起一把麦粒向记者展示:“你看这麦粒多么饱满!以前这里的土地泛着白碱,种什么都不长,现在却变成了‘金土地’。这3000亩土地,主要种植‘济麦60’,整体来看,今年和去年的表现相当,预计亩产也能达到500多公斤。”
近年来,田兆山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不断完善旱碱麦等现代育种技术体系,持续引进旱碱麦新良种,做强种子“芯片”。2025年,“济麦60”的卓越表现使田兆山信心大增。
盐碱田曾被视为农民的噩梦:白花花的碱壳覆盖着泥土,庄稼刚萌芽便迅速枯萎。村民们无奈纷纷外出打工,田地荒芜得犹如癞子头。“这碱地养不活人,迟早会荒废!”村里人曾如此断言。随着田兆山引入新品种“济麦60”,情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种麦子具备耐盐碱、抗干旱的特性,根系深扎,叶片挺拔,在盐碱地上的存活率高达九成。如今,村民们争相种植,种植大户王介林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目前产量,每亩可增收300多元,500亩便是15万元。更重要的是,这品种耐旱耐盐,管理起来省心多了。”
田兆山凭借多年在农机销售领域的丰富经验,敏锐地察觉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他积极引进各种智能设备,勇敢踏上“慧种田”的创新探索之路。2025年,他引进了先进的种子加工成套设备,种子从进料口进入后,通过风筛选、比重选、光波选、色选等多种精准筛选技术,经过包衣机的包衣处理和定量包装秤的精确称量后,一袋袋高质量的种子便生产而成。引进智能设备后,生产线的效率显著提升,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成本。原本需要10个人才能完成的流水线工作,现在只需要3个人就可以轻松完成,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今,这片曾经被视为“沉睡”的土地已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站在麦浪翻滚的田埂上,田兆山望着远处正在作业的收割机,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要让每一寸盐碱地都变成丰收的沃土。”
- 粮满仓·好丰光丨新农人:小桔梗“链”动大产业,淄博“90后”托起乡村振兴致富梦
- 粮满仓·好丰光丨守好“米袋子”发展“好种子” 山东有“粮”方
- 粮满仓·好丰光丨新农人:科技种粮让“汗珠子”变“金豆子”
- 粮满仓·好丰光丨新农人:智慧管家给万亩良田安上“全景”监控
- 粮满仓·好丰光丨新农人:种出表盘大的蓝莓!青岛“90后”夫妻绘就田园新画卷
- 粮满仓·好丰光丨新农人:石榴树下小盆景“种”出甜蜜致富果
- 粮满仓·好丰光丨新农人:烟台“地瓜老李”商海归田,十年种出共富梦
- 粮满仓·好丰光丨新农人:AI“黑科技”翱翔东营沃野 打造智慧农业新高地
- 粮满仓·好丰光丨丰收时节看齐鲁,又见粮仓满当当
- 粮满仓·好丰光丨山东麦收已过半!“节粮减损”确保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