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 | 脑瘫哥哥“辅导”学霸弟弟上名校

2025-07-10 09:38 大众报业·九州体育阅读 (45137) 扫描到手机

6月25日高考放榜时,平度市同和街道孙家张村的一户人家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好消息——18岁的孙洋考出了665分的好成绩。这是一户特殊的家庭,24岁的哥哥孙瑜先天性脑瘫,生活无法自理;18岁的弟弟孙洋以优异成绩即将叩开西安交通大学的大门。 在这个被命运考验的家庭里,没有阴霾与抱怨,只有兄弟俩挤在一张书桌前探索世界的笑声,以及满屋温馨映照出的勃勃生机。

查分日的笑容:一个家庭的希望

6月25日,山东夏季高考成绩公布的日子。50岁的父亲孙明刚最先收到短信,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看到爸爸的表情,我就知道考得不错。”孙洋笑着说。当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总分665”时,父子俩相视一笑,这个成绩是对这个特殊家庭最好的回报。

孙洋的理想是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科试验班。“从小我就喜欢拆东西,看到螺丝就想拧开看看。”孙洋说,爱拆电器的他常和哥哥一起“搞破坏”。“哥哥也对世界充满好奇,一次,我和哥哥一起看视频,里面提到了电脑内存条双通路的问题,哥哥问我什么是双通路。”孙洋干脆地拆了家里的电脑研究,还专门在微机课上查资料回来讲解,尽管哥哥因先天性脑瘫生活无法自理,但兄弟俩总挤在一张书桌前探索世界。“他思维很活跃,是我的‘十万个为什么’。”孙洋说。

特别的兄弟情:你是我最好的伙伴

在这个家里,24岁的孙瑜和18岁的孙洋住同一个房间。弟弟是哥哥的“专属翻译”,因为哥哥一激动说话,别人就听不懂;哥哥则是弟弟的“特别辅导员”,虽然行动不便,却经常看电视里的科普节目,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弟弟。“初三时我成绩下滑,哥哥比我还着急。”孙洋回忆说,“他会安慰我说不要着急慢慢来,能学就学,还会把他在电视里看到的学习方法记下来,等我回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告诉我。”说到这里,这个阳光大男孩眼里闪着泪光。

在逼仄的卧室里,有一个长长的书桌——一边是孙洋的学习桌,另一边是哥哥的“观察站”。每个周末和假期,孙洋的书桌旁总能看到哥哥孙瑜的身影。弟弟伏案学习时,哥哥就安静地守在一旁。“只要孙洋放假在家,他们兄弟俩就待在一起,弟弟能够很好地照顾好哥哥。” 这方小小的天地,承载着兄弟俩最珍贵的相处时光。

逆境中的阳光:把日子过成诗

母亲杨夕霞回忆,孙瑜三个多月大时,姥姥发现他与同龄婴儿不同——不会抓握东西;到六个多月时,仍无法抬头。家人带其到平度市人民医院检查,医生怀疑是脑瘫,随后前往青岛妇女儿童医院确诊。确诊后,哥哥开始接受康复治疗,但高昂的费用让这个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一天好几千,做了40多天,花了七八万,积蓄全没了。”杨夕霞说。为继续治疗,夫妻俩四处借钱、贷款,又筹集了1.5万元,但很快再次耗尽,最终只能回家。

此后的一年多里,家人坚持在家给孩子做康复训练,并四处打听治疗方法。杨夕霞坦言,在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治疗期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让她一度崩溃。“当时在4楼住院部,真的想带着孩子跳下去……”但想到父母和其他亲人,她咬牙坚持了下来,“憋着一口气,要把日子过好。” 说到这里,这位坚强的母亲擦了擦眼角。

2007年,孙洋的出生给这个家带来了新的希望。“他1岁1个月学会走路那天我记忆犹新,那是在他爷爷家,无意间他突然不扶东西走了几步,那时候那个心情激动得不得了。”杨夕霞说:“心里的一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老二运动没问题,是个健康的孩子。”这个家的坚韧超乎想象,杨夕霞在药店打工,月薪3000元左右;父亲孙明刚原本是电焊工,但在孙洋初一时,爷爷去世,父亲不得不辞职回家专职照顾孙瑜,“偶尔接点零活,一年挣不到8000元。”走进这个家,很难想象他们经历这样的艰难,虽然经济拮据,但家里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养着花草鱼鸟,客厅布置温馨,处处透着生活的温暖。

客厅一角

九州体育接力:绿荫庇护追梦灵魂

在平度一中毕业生孙洋的成长故事里,藏着一段关于爱与坚持的师生佳话。因父母需照料兄长,六年级的孙洋被送入管理严格的双语学校寄宿。六年级首次拿到100元奖学金时,兄弟俩为“买零食还是上交”纠结半天,最终选择后者。凭借自身刻苦努力和双语学校老师们的关心帮助,他连续三年蝉联双语学校初中部万元奖学金,后来参加平度一中的自招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到平度一中就读。

“没有这三位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孙洋动情地说。初一那年祖父离世导致成绩骤跌,初中班主任董照强第一时间发现他的异常,安慰并鼓励他,让孙洋重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继续好好学习。这份师生情谊延续至今——高考放榜当日,董老师激动来电:“就知道你能行!”而在更早的同和小学时期,体育老师王雷曾用一次放学后的长谈,治愈了因考试失利哭泣的三年级男孩,“他教会我,挫折是成长的礼物”。

高中阶段,班主任杜兆洲在孙洋月考垫底时送给他一生受用的话:“每天努力奔跑,是为了追上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自己。”这句话化作奋进的火种,让他重新点燃斗志,支撑他熬过无数个奋笔疾书的夜晚。老师的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在孙洋十六岁的土壤里,长成十八岁的枝桠,终将蔓延成一生不熄的绿意。

梦想的坐标:从古城梦到领军志

填报志愿时,孙洋毫不犹豫选择西安交大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工科实验班。“喜欢西安的古韵,更向往以后到工科实验班进行电气自动化的学习。”6月28日,他已在平度一中高招会上与西交大招生组深入交流,高招会结束后,西安交大招生老师又邀请他赴济南详谈,向他全面介绍了西安交大的优势学科和文化底蕴。

对于未来,这个18岁的少年已绘制出清晰的蓝图:暑假考取驾照、大学期间备战考研、深耕电气工程领域。“我想成为中国某一领域的领军者。”说这番话时,他的眼神坚定而炽热。尽管深知前路艰辛,孙洋始终怀抱感恩:“我知道二十多年来,父母为了照顾我和哥哥,日子过得并不容易,如果有机会获得社会帮助,我一定会把这份爱心继续传递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身旁的哥哥虽然无法用流利的语言表达,却用力地点头,眼里满是骄傲。

在这个家里,记者看到了最动人的兄弟情,最温暖的亲子爱。孙洋说:“哥哥教会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这个曾因脑瘫治疗耗尽积蓄的家庭,没有因命运的不公而怨天尤人,而是用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将日子谱写成了一首充满希望的诗篇。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郭巧玲 赵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