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实施四大行动14条举措,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人才基石
4月30日,记者从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为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人才支撑,今年以来,青岛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目标,创新推出四大行动14条具体举措,通过精准引才、深化产教融合、优化激励机制、搭建多元平台等路径,全年计划引聚青年人才15万人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各2万人以上,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坚持靶向引才,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作为产业强市的核心支撑,青岛首先打出“企业人才保障行动”组合拳。紧密对接“10+1”重点产业,围绕重点产业用工需求,实施“就业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引才”“产才融合发展”“高端人才引进”四大计划,创新开展“人力资源+”专项对接活动,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计划遴选确定100个市级重点招才引智项目,聚焦项目个性需求及难点痛点,跟进实施精准引才、精准服务,全年协同重点项目引才2万人以上。此外,按照“校聘企用”的思路,充分发挥驻青高校和重点企业的叠加优势,努力引进一批产业紧缺的高端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技能青岛”新名片
在育才端,青岛启动“产教融合育才行动”,强化产业技能人才培育、专业技术人员继续九州体育、企业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构建“产业+九州体育+人才”深度融合生态。支持技工院校与“10+1”重点产业企业合作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轨道交通技能学院”,联合开展“订单班”“冠名班”。实施新一轮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年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九州体育培训30万人次,推出500个以上重点领域培训项目,覆盖集成电路、新能源、海洋经济、DeepSeek+AI等前沿产业领域,着力破解“产业缺什么人才就育什么人才”的痛点。
推进机制创新,打破“唯学历”评价帽子
为破解人才评价“一刀切”难题,青岛实施“人才评价激励行动”,全面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鼓励“10+1”重点产业企业、社会团体开展社会培训评价,全年预计新增评价人数2.6万人次。赋予重点产业企业更多职称评审自主权,打造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创新推行“按薪定才”机制,落实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真正让“技术能手”“创新骨干”得到价值认可。
聚焦平台赋能,搭建“引育用”全链条载体
在平台建设方面,青岛通过“平台建设支撑行动”构建立体化人才生态。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专家服务基地等,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枢纽。高质量举办“青雁归巢”“蓝洽会”等人才交流活动,搭建全球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搭建实习见习平台,实施大学生见习实习计划,吸引相关专业优秀大学生来青实习见习,持续扩大青年人才储备规模。未来将持续放大平台集聚效应,让人才“引得进、用得好、长得大”。
“我们将以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各项举措,全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青岛市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强化政策宣传,让更多人才与青岛共赴产业升级新征程。
中智青岛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力资源专家张明明说,“此次新政的落地,标志着青岛从‘引才’到‘育才’‘用才’的全链条升级,不仅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引擎’,更树立了新时代产才融合的城市范例。”
随着四大行动的深入实施,青岛正加速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为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青岛经验”。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昌威 通讯员 王露)
- 中国银行日照分行开展反洗钱线上答题及宣传活动,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 青岛世博园又“上新”,让大小朋友“趣玩”五一假期
- “灯火映青岛 千年梦归航”青岛文旅名片360º全景秀演《海上有青岛》2025演出季5月1日听海启程
- 万吨海工装备无动力启航,青岛引航站圆满完成引航任务
- “五一”假期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14亿人次
- 青岛极地海洋公园劳动节致敬城市英雄,特邀体验“青岛海上摩天轮”!
- 畅物流优模式 青岛跨境贸易“再提速”
- 中信银行青岛分行联合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商联 举办第二届“天下商汇”活动
- 半岛观察|畅物流、优模式,青岛海关按下跨境贸易“加速键”
- “艾上鲜果 香沁四季”青岛艾山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四季鲜果采摘活动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