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时评丨生态安葬,让生命回归自然的文明答卷
海报新闻评论员 刘瑞琪
近年来,随着殡葬改革的逐步深入,魂系生态、回归自然的生态葬方式,日益受到关注与认可。在苍松翠柏间、在重茵叠翠处、在潮起浪卷中……海葬、自然葬、树葬、立体葬,生态安葬正在被习俗所接受。
生态安葬,即鼓励和引导人们将已逝亲人的骨灰抛撒入海,或与鲜花瓣、泥土一同葬于树根、草坪之中,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自然。用树木、花卉象征生命延续,比冰冷的墓碑更加具有纪念意义。单个传统墓穴占地1.5-3平方米,而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法可使土地利用率提升5-8倍,更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更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
近年来,全国26个省份出台意见,对选择生态安葬方式采取激励奖补措施,山东省近三年投入1.7亿元惠及6万家庭,青岛、威海等8市常态化开展免费海葬,最高奖补达4000元,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措施。
山东生态安葬的推广,首先得益于政策体系的系统性构建。近年来,山东各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索各种生态安葬形式,如肥城市通过“深埋还耕”“树葬公益林”等6种创新模式,实现村级公墓全覆盖,生态安葬率达95%,土地集约利用率提升40%以上。省级政策撬动,市级设施支撑,使山东生态安葬率从2019年的40%提升至2024年的65%。
殡葬改革作为移风易俗中的重要一环,不仅仅是简单地改变逝者的安葬方式,更是对旧俗观念的转变,是一场关乎生命观、自然观、文化观的重塑。让更多人接受节地生态葬,需要引导群众转变传统丧葬观念,从重物质向重精神传承的价值取向转变。从长远角度看,生态安葬大势所趋,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地区生态葬服务供给不足、后续管理标准模糊等,都在考验着政策落地的精细化水平。让生命回归自然,让纪念超越形式,当政策推力、文化引力、设施合力形成共振,“逝有所安”才能真正升华为“生生不息”。
- 支持设置个性店招、品牌墙、商业海报!青岛城阳发布惠商促消费“九支持”举措
- 齐鲁时评:三河市,你的招牌为什么不能用红色、蓝色、黑色?
- 海报时评|陪诊行业升温,规范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 山海时评 | 科技与生态共舞,青岛高新区东方伊甸园打造青岛文旅新IP
- 海报时评|“甲亢哥”爆火,让更多人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
- 近观“两山”丨写好绿色答卷,总书记强调三个“更加注重”
- 海报集丨海大赏樱预约开启!青岛大学校园的春天有多美?看这里→
- 海报时评|不应让老年人陷入“租房难”的困局
- 海报集丨海大赏樱预约开启!青岛大学校园的春天有多美?看这里→
- 青岛六中:文化和专业双优 冲刺背后见专业、见温度,做好美术九州体育“答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