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以往城市空间的小格局,着眼全域的大视野,一张全域统筹的整体规划蓝图,在青岛“十二五”的五年间徐徐展开。在全新规划视角引领下,一个框架布局更加明确、综合功能日益提升、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正向我们走来。
记者 傅春晓
1
变化在身边 数字
青岛GDP连跨三个千亿台阶 (亿元)
6615.6 2011年
7302.1 2012年
8006.6 2013年
8692.1 2014年
年均增长10.1%
各区市生产总值GDP (亿元)
2010 2014
市南区 543.7 873.72
市北区 280.12 598.05(合并后的新市北区)
李沧区 213.26 302.71
崂山区 317.31 478.99
黄岛区 1003.17 2272.2(青岛西海岸新区)
城阳区 702.45 834.66
胶州市 557.06 916.17
即墨市 573.54 1025.98
平度市 524.19 733.45
莱西市 393.9 492.99
保税港区 91.29
红岛经济区 76.03
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年份 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年末道路长度(公里) 绿地面积(公倾) 公园(个)
2010 282.3 3409 16619 72
2014 490.7 4393 28805 91
2
变化在身边 人物
“80后”小伙见证新区蝶变 今年29岁的李玮是高新区某创业服务机构的一名工作人员,学习行政管理的他大学毕业后原本有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但在2013年,他毅然来到高新区,加入了创新创业的队伍,他所在的孵化器为成千上万的创客们提供服务与支持。谈到为何来高新区发展,李玮告诉记者:“这里是一个全新的区域,到这里来开创事业,机会更多,而且可以伴随着事业一起成长,我感觉非常有成就感。 ”不仅如此,李玮还特别强调,高新区对人才非常重视,来到这里,李玮申请入住了人才公寓,配套齐全,而且房租比市场价要便宜不少,还能享受政府补贴。
李玮的老家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原先一家人都挤在老城区的一座职工家属院内。随着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家门口的利好消息频频释放,一批大项目落户西海岸,这里的开发建设改变了周边居民的生活方式,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李玮家赶上了这个好时机,举家搬迁到了西海岸新城区,一家人住上了宽敞的新楼房。
3
变化在身边 亮点
东岸西岸北岸三城联动立足全域功能互补互依 “十二五”期间,我市瞄准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加快建设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大都市,让青岛真正具有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大城市品质。
全域统筹
开拓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启程的2011年,也是新一轮《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第一年。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宋军认为,此轮规划的意义不同以往。 “十二五”伊始,在编制《青岛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时,他们就为全青岛市的规划发展注入了全域统筹这样一个灵魂。 “这是青岛首次把眼光放到全域,全域统筹给我们提供了宽阔的视野,城市之间的协作和分工、产业布局、公共设施布局得到加强,重点的一些地区,比如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蓝色硅谷等这样一些重要的城市组团都得到了蓬勃发展。 ”
三城联动
助推大青岛战略 “十二五”以来,以胶州湾为核心,东岸老城区重在做优做美,延续青岛百年历史文脉,彰显山海城特色,着力加快城区改造提质和内涵式发展;西岸城区重在做大做强,着力加快城区扩容,打造海洋经济特色鲜明的新区;北岸城区重在做高做新,有效整合周边区域,合理确定城区规模、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有效疏解老城区发展瓶颈。通过东岸、西岸、北岸三大主城区建设,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都市区,使之成为大青岛的核心区域。
其中,2014年6月9日,获批全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的青岛西海岸新区,2014年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近三成。青岛高新区则以“蓝色、高端、新兴”为方向,坚持创新驱动,实现集聚发展。青岛蓝色硅谷按照“一谷两区”的战略部署,围绕打造“五大中心”的目标定位,发挥蓝色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
轴带展开
向纵深拓展辐射 “十二五”以来,我市以主城区为核心,以骨干复合交通廊道为依托,沿“一轴三带”向纵深拓展,带动次城区、重点城镇等组团发展,同时向周边辐射。“一轴”,即以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为生态中轴,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为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农业集聚带,打造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三带”,即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潍青综合发展带。向南对接鲁南,联结长三角;向北对接胶东半岛,融入环渤海;向西对接鲁中鲁西,服务沿黄流域。通过轴带展开,带动全域梯次推进、均衡发展。与此同时,依托口岸和航运优势,打造海上经济带,走向深蓝,对接日韩服务东北亚,联通全世界。
生态间隔
留住“碧海蓝天” “十二五”以来,我市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带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加快构建支撑青岛永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突出“蓝色海洋、绿色城市”主题,加快生态系统建设,提高城乡生态文明水平。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全力办好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低碳发展,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逐步修复胶州湾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碧海蓝天。2014年青岛世园会累计接待参观游客400多万人次。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语已深入人心,并成为青岛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代名词。
组团发展
构筑城镇新体系 “十二五”以来,立足青岛全域,依托“一轴三带”,中心城区优势互补,鳌山湾新城、董家口港城、空港新城、世园生态都市新区、平度新河生态科技产业新城、莱西姜山新城等一批规模适度的城市组团正在形成;与此同时,一批重点中心镇也在向小城市迈进。一个布局合理、深度融入半岛城市群的城镇体系正在建成。 “十二五”期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际交通更加便捷,能源和水源建设稳步推进,大青岛的市政公用体系、公共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本版制表李红芬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