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酒千扎,未尝过一口 在奥古特大篷工作的祁晶是第二年来啤酒节打工,第一年她只负责招待客人,但是今年她要包揽打酒、上酒、招待客人、保洁等多项工作。个头不高的她说现在很打怵上酒。“一开始一扎一扎地上,很多客人都嫌我效率低,后来我就一只手拿两扎,胳膊都累酸了。”祁晶说,现在她开始用篮子提着,一次可以上五六扎,从开城到现在,最少也得给游客上了上千扎酒了。她笑着说,每天上酒的时候,闻到啤酒香偶尔也想尝尝,但是大篷规定不能喝,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尝到酒的滋味。
而在卡士堡大篷内的邢文旭则腼腆地说,别看已经在
啤酒城内工作了一阵子,可是啤酒城全貌到底是啥样他现在还不知道,“我最熟悉的就是我们大篷,还有就是从门口到大篷的风景。”小邢说,每天工作量这么大,啤酒城内最精彩的时候又是他最忙的时候,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好好地转一转,“听说北边有个台湾小吃很有名,希望在啤酒节结束之前能去尝尝。”
商家直夸大学生肯吃苦 这些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的他们在啤酒城内却要对游客“点头哈腰”。“学习了太多。”张凯和赵鹏总结说,以前在学校花钱大手大脚,但是通过这几天的工作,他们都觉得赚钱太不容易,“我有一个同学以前从来不关心自己的财产问题,现在他张口闭口要学理财。”
而崔英来则觉得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成长最快。此外,学生们最满意的还是在这儿交到了来自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朋友。
据了解,这些大学生在啤酒节工作,日薪大多在100元左右,也就是说整个啤酒节每个学生大约能赚1500元左右。
“都说90后毛病多,我不觉得,肯吃苦的多的是。”崂特大篷负责人李儒章说,在啤酒节上工作的确很累,游客喝醉了耍酒疯的也不少,但是没有见到大学生服务员跟游客闹矛盾的现象。“偷懒不干活的现象很少在学生身上看到,而且学生们谈吐上也比社会上的人要好,学生们暑假来做兼职,是双赢乃至三赢的事情:大篷装饰了门面,学生学到了东西还赚了钱,游客不闹心。”
当然,全部聘请大学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懂外语。“每年啤酒节上老外非常多,遇到老外英语就成了通用语言,交流起来很顺畅。”一家大篷的负责人钟女士介绍说,老外都比较开朗,服务员们工作的时候还会教他们几句汉语,“很融洽”。
文/记者 王元孔 图/本报记者 张伟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