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87%居民能享暖流 老城区供热难题基本解决

2012-11-01 06:56   来源: 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北热南供”让老城区暖起来

  “热源不足”,这是以前部分市民家里难以供热的最常见原因。想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再建一个热电厂,非常难,相关部门只能千方百计地从现有热源上想办法。

  10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社会福利院内的第三热力公司社会福利院供热站,现场施工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据该公司祝副经理介绍,社会福利院供热站原先有3台容量65吨的高温水锅炉,还有2台40吨的高温水锅炉,满负荷运行下可满足300多万平方米居住区的供热需求。但随着周边新建楼盘增多,供热需求大为增加,他们今年扩建了两台锅炉。“新扩建的2台高温水锅炉都是65吨的,这样加上之前的5台高温水锅炉,能满足约550万平方米供热需求。”祝副经理说 ,新扩建的两台锅炉,一台11月份即可投入运行,另一台12月份可投入运行。

  记者从市市政公用局了解到 ,近五年来,本市热源建设力度非常大,全市共建成华电青岛发电厂2号机组改造、热电集团错埠岭热电厂、李沧东热电厂、东亿供热中心等21个热源项目,热源由城市两翼向中心输送,新增供热能力6450万平方米,极大地提高了热源保障能力。2011年通过实施新增金港换热站、环网联网、“北热南供”和“ 汽改水”等工程,将市区北部置换出的供热负荷通过华电热力高温水网输送至西部老城区,大大提高了供热能力。

  换热站总数已达1501座

  供热企业生产出的高温水、蒸汽,要传输到各个居民家里,需要把高达130℃的高温水以及高温高压的蒸汽,经过一个转换器转换成40℃至70℃的水。因此,必须由一个换热站来安装转换器。老城区楼间距密集,闲置空地非常少,即使有成片的空地,也多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要拿来建换热站,反对的声音自然不小。为此,供热企业和主管部门也是想尽了办法。比如为了解决台东片区老城区的供热难题,热电集团不惜挖地5米,把换热站建在了地下。

  台东商圈供热区域包括市北区延安三路、台东一路、威海路及台东八路合围区域。因地处老城区,没有正式规划的换热站建设用地,选取站址非常困难。“ 我们先后选了十余个地点,不是因为周边居民不同意,就是因为离道路太近,或者别的原因,最终都没能获得批准,直到在市北区政府的协调下,才确定在大成路与延安三路路口的绿地里建,换热站建在地下。”市市政公用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10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大成路与延安三路路口,路口有一座小花园,从一个小门走下去,就是一个“地下换热站”,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检修设备。“地下全是花岗岩,挖的时候采用爆破方式,难度可大了,这座地下换热站的造价相当于3个地上换热站。”该换热站朱站长告诉记者,这个换热站于去年11月底建成,共为周边35万平方米居民家庭供热。

  市供热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五年来,全市新增换热站530座,换热站总数达到1501座,其中,市区换热站1132座,市内四区换热站688座。

  五年供热管网增加4283公里

  10月22日,记者在台东八路与顺兴路路口看到 ,热电集团的工人正在忙着掘路施工,铺设管道。“我们现在是正在铺设一条一次管网,大约200多米长,主要为台东路、威海路、长春路、顺兴路所包围的这一片区域供热。”热电集团工程管理员杨济华向记者介绍说,台东片区共有三个换热站,这三个换热站又带着几十个子站,正是这些换热站使得供热能力覆盖了整个台东老城区。

  “我们之所以到现在才施工,是因为刚拿到施工手续。”杨先生说,台东商圈人流量、车流量比较大,如果夏季施工的话对交通影响特别大,而且国庆节假期期间人流量也很大,因此,相关部门只允许“十一”假期之后进行施工,“不过我们十月底就能干完,保证不会影响供热。”

  若想集中供热,供热管网是必不可少的。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区主要有高温水管网和蒸汽管网两种。这五年来,管网建设里程比以前任何五年都要长。全市新增供热管网4283公里,供热管网总数达到7020公里,其中,市区5188公里,市内四区3863公里。

  本版文/本报记者 黄英帅 图/本报记者 何毅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青岛 老城区供热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