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 青岛将全力抓好这十项工作

2022-04-08 14:3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0074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徐杰 刘雪莲

4月8日,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指出,今后五年,全市上下将围绕新目标新任务,以坚如磐石的决心、久久为功的恒心、决战决胜的信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全力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制造业优先发展,力争优势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做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五百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打造一批地标性商圈和高品质步行街,建设中日韩消费专区,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数字经济蓄势崛起,推进5G规模化应用,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每年数字化改造1000家企业。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以“亩产效益”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推行“链长制”,健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政策体系。

二、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增强自主创新实力,建设一大批大科学装置,集中突破智能芯片、工业传感器、网络控制系统等“卡脖子”技术,建设一批国际国内联合实验室。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实施“沃土计划”,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倍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和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数量倍增。增强人才集聚引力,实施“人才强青”计划,每年引才聚才25万人以上,建设一批国际社区、国际化学校、国际化医院,营造优质人才生态。

三、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争创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中日(青岛)地方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贸易主体突破2.5万家,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支持青岛港打造国际枢纽港,推进胶东半岛铁路公交化运营。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创建国家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完善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机制。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码通城”,升级“政策通”“融资通”平台,让企业享受更多的政策红利。

四、强化区域统筹发展,促进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融入区域协同发展,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步伐,建立一批产业联盟,规划建设青岛都市圈。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坚持“环湾引领、组团布局、蓝绿交融、网络支撑”,统筹市域一体发展。提高环湾都市区能级,打造世界一流湾区。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高品质开发张村河两岸、楼山片区、北客站及周边等重点片区。重点实施市政道路建设“15515+N”工程,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五、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全面增强向海图强发展优势。

推动海洋经济跨越发展,建设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开展海洋绿色信贷、蓝色债券示范金融业务试点,大力发展养殖工船产业,打造“蓝色粮仓”。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级,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力创建海洋国家实验室,推进部、省、市共建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大科学计划。提高海洋综合治理水平,打造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提升海上溢油、危化物、浒苔等灾害事故防控能力,加大胶州湾保护力度,积极争创海洋碳汇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自然碳汇交易中心(山东)落地运营,建设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工程,确保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00万吨以上,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链。布局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片区,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构建分层分类帮扶和持续增收机制,促进乡村多渠道增收。推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引导大学生回乡、城市人才下乡、“能人”返乡。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青岛。

制定实施碳达峰工作方案,推进能源绿色转型,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推进生活绿色转型。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约束底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海岛湾系统治理,打造科学绿化示范城市。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全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深入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八、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城市软实力。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打造一批标志性文化新高地,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利用,推进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放大“电影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建设艺术城市,让人文青岛享誉世界。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拓展“旅游+”模式,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国际时尚文化中心。

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美好家园。

全面推动就业增收,每年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以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认真做好“双减”工作,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80所以上。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新增三级医院7家,高标准建成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分中心,建设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医药强市。办好亚洲杯足球赛等国际赛事,争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重视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坚持房住不炒和租购并举,建筹保障性住房20万套以上。

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强化法治引领保障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全面推进法治青岛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全面推进政法领域改革,打造便民阳光司法机制,巩固深化政法队伍九州体育整顿成果,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岛,守牢食品药品安全底线,发展应急装备产业,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