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丨弘扬黄河文化,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建议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
黄河东入海,昼夜流不息。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追溯黄河文化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追踪溯源,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对于我们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刘晓静提出建议,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这其中,青岛乃至山东责无旁贷。
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
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工作部署中,重点提出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牢固的文化基础,既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刘晓静说。
深刻认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刘晓静说,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于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是世界第五大长河,黄河文化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也因此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和文化图腾,黄河文化以其悠久性、先进性、辐射性、多样性,引领、推动着中华文化发展,塑造着中华民族。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两岸人民对黄河有着深厚的精神依恋,亦对黄河有着崇拜、感恩和敬畏之情。
黄河千年奔流不停,象征着华夏民族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黄河磅礴雄伟的气势,体现出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品格,这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黄河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有感召力、凝聚力的精神纽带,这种文化认同表明了中华民族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富有凝聚力的保障。”刘晓静说。
同时,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于打牢文化强国的坚实根基具有重要意义。刘晓静认为,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黄河治理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黄河流域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水利建筑、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多方面,黄河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最深厚的基础构成。
以黄河为题材,历代文人创作了数不清的流传千古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以黄河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不仅为龙的传人耳熟能详,升华为中华文明标志性成果,也成为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的文化精品,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山东责无旁贷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既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黄河事业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省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任务。”刘晓静说,在黄河流经的九省(自治区)中,山东既是经济大省,又是文化大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责无旁贷。
近年来,围绕着治理开发黄河,山东做了很多工作,在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先行区、黄河长久安澜示范带、沿黄现代产业大走廊建设打造等方面,工作成效已经显现;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湿地公园、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黄河人家乡村旅游品牌、“黄河国际生态城”等项目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但总的来看,我省乃至整个黄河流域,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在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新通道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等方面进展缓慢。
刘晓静说,山东是黄河的最下游和出海口,我们不能被动接受黄河上中游保护、治理的结果,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大黄河”的工作视野,承担起项目牵头、工作带头的作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只有统筹谋划全流域的发展,才能真正把山东境内黄河的事情做好。
山东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发展和安全、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明确发展重点,聚力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山东应有更加充分的担当和更加宽广的胸怀,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主力军和引领者。”刘晓静认为,要在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立意改革创新,以更加扎实的举措推动黄河文化的繁荣发展。
努力打造黄河齐鲁品牌
“应该看到,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和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江河战略”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条件厚植文化优势,实现文化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刘晓静说。
她建议,要以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线,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创造条件。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就要立足山东,面向全流域,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国家开放格局;要更加注重黄河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大协作、迈出大步伐;要统筹推进“黄河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治河、惠民、生态互促共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刘晓静说,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使沿黄人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亲身体验到保护、治理、发展黄河带来的实惠,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奠定民意和物质基础,从而充分调动起沿黄各地及广大人民群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黄河文化保护和利用、传承和创新密切结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并争取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还要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要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精心谋划、科学编制沿黄高质量发展规划。将我省黄河沿线特别是省会济南等黄河沿岸城市发展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全面推进黄河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建设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黄河文化深入研究。将黄河沿线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文化集中展示,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和标志性文化景观,扶植一批沿岸城市产业重点项目和知名品牌,打造独具齐鲁特色、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带和黄河故道文化风情体验区。
还要以深入挖掘研究黄河文化为基础,讲好“黄河故事”。要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深入梳理和挖掘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加强黄河文化、齐鲁文化、海洋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的研究,持续开展黄河故事、黄河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转化,充分展示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要以发展文化新业态为重点,整合资源,开发视听娱乐、演艺观赏、竞技游艺等可体验的文化产品,同时,征集影视剧本,邀请一流团队参与制作,打造一批精品力作,讲好黄河生态和黄河治理的故事,讲好黄河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故事,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充分展现母亲河的强大凝聚力。要加强对山东黄河品牌的宣传推介,提炼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黄河精神、山东的“黄河故事”,努力打造黄河沿岸城市高效生态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黄河齐鲁品牌。
更要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健全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工作体系。
为保证黄河文化的整体性、完整性、系统性,突出黄河大保护、大治理并提高工作效率,山东可率先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牵头设立沿黄九省区都参与的全流域黄河文化研究及协调机构。同时,在省内建立、完善黄河文化建设协同工作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等共同开发建设黄河文化的多方联动,全方位加强对黄河文化建设的统筹协调。
在厘清黄河流域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以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推动形成黄河文化的一体化发展的态势。要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加强黄河沿岸生态规划管控,强化污染防治和绿色发展,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丰富和提升沿黄城市、村镇文化内涵和品质,努力为打造“幸福河”奠定环境和物质基础,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