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奥2022丨暴晒、晕船、忙碌……带着14年前的历练 半岛“双奥五虎将”笑傲冰雪再出发(附视频)

2022-02-02 09:0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4405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杜金城

再过几天时间,取自希腊的奥运圣火又将照亮“鸟巢”。北京继成功举办2008奥运会后再次张开怀抱,以最大的热情拥抱2022年冬奥会。这样,北京就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仅有的“双奥之城”,这在现代奥林匹克史上和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随着“双奥之城”的诞生,一批曾参与过2008年北京奥运,如今又投身到北京冬奥的人,也被冠以“双奥”的称呼。在半岛都市报社,有五位当年参与一线报道北京奥运以及青岛奥帆赛的记者,如今他们又以不同身份出现在半岛的北京冬奥报道团队中。他们热爱体育的冰雪项目,对待工作热情似火,他们被我们亲切称为“双奥五虎将”。在北京冬奥即将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双奥五虎将(从左至右):何毅、袁蒙、苗卫国、杜金城、李志波

2008青岛奥帆赛期间,半岛记者李志波(左一)、袁蒙(右二)、何毅(右一)与时任青岛市市长、青岛奥帆委主席夏耕合影。

半岛都市报视觉新闻中心主任 袁蒙

奥帆赛前“吐”出经验,期待冬奥的精彩

我作为从业20多年的老记者,现场报道过2004年雅典奥运会以及2008年青岛奥帆赛。2008年的奥帆赛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体育报道。一来,奥帆赛是在青岛家门口举行;再就是,帆船这项运动之前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是从来没有参与报道过的一项运动。

在报道2008年奥帆赛之前,我参与了2007年测试赛的报道。那时候没有海上摄影的经验,可以说是在海上经历了无数遍的晕船呕吐。2008年奥帆赛的时候,自己总结了经验,去海上拍摄坚决不能在登船前吃东西,但要拿点零食到船上,少食多次地吃一些,保持胃里有食物,这样基本就不会晕船。

2008年奥帆赛期间,自己连续20多天都到海上进行拍摄报道。最长的一次在海上漂了8个小时,当时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那肯定是要感谢2007年的报道经历,让自己积累了独特的报道经验。

整个奥帆赛报道过程中,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殷剑夺得女子帆板冠军的那天。因为在那之前,中国从没有在这个项目上拿到过金牌。殷剑不仅拿到了中国帆船帆板队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唯一金牌,也是中国帆船帆板队在奥运会历史上的第1枚金牌。

在她夺冠的一瞬间,所有在场的媒体、工作人员、教练都撑着各种小船蜂拥而上。大家彼此祝福、抢镜头,各种情绪交织在一块,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包括我们这些采访的记者都很激动,如今回想起来依然激动。

再过两天,2022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幕。非常希望中国冰雪健儿能够再创佳绩。作为经历过2008奥帆赛的记者,虽然这次北京冬奥会不能亲历现场,给广大读者带来精彩的采访图片,但是我们作为后方报道团的成员,一定会做好青岛关于冬奥氛围以及对北京冬奥会支持的各种新闻图片报道。

其实早在半年以前甚至更早,我以及我带领的视觉新闻中心的同事们就已经为青岛的各种冰雪项目进行了预热。我们部门的何毅记者,拍摄的《冰上巨人》作品获得了国际大奖,这也是整个山东地区唯一金奖。

进入冬奥时间以后,我们会开设和报道更多的关于青岛冰雪运动的栏目,希望大家除了通过电视获取冬奥的信息之外,也关注半岛新闻客户端以及半岛都市报,这里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内容以及电视上看不到的冬奥新闻报道。

半岛都市报文体新闻中心策划总监 苗卫国

身着夏奥纪念装迎接北京冬奥

非常幸运地既参加了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报道,又即将参与到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当中。“双奥”对我们每一位记者来说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更是这样,百年奥运历史上,北京成为世界范围内唯一“双奥城市”。

2008年的时候,我们是举全报社之力,组成了50多人的报道团队,前方特派记者20多人,后方还有30多人编辑团队,从赛前一年多时间里就做奥运特刊,倒计时一个月开始更是每天加班加点,两点一线的忙碌,满脑满眼都是奥运。

记得自己直到北京奥运会结束,才有时间陪家人去逛街。当时在商店里买到了一件带有2008年“舞动北京”中国印的运动服。这件运动服一直保留到现在,一转眼北京冬奥就在眼前了,穿着这件衣服工作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半岛的报道形式与2008年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除了传统的报纸报道,我们还将有很多新媒体产品,比如视频、长图、条漫等。作为一种成功转型,我们会全方位、立体性展现我们的报道手段,记者编辑的很多精力要放在报纸之外的策划制作上。相信在冬奥赛事期间,我们会全天候、不间断24小时地关注冬奥,前方有特派记者,后方组建了不同的编辑制作团队,我们非常有信心继2008年之后,把报社这次整体性的体育报道战役打赢、打得漂亮!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编辑部首席内容官 李志波

见证碧波扬帆,再续冰雪奇缘

从2008到2022,一晃14年,感觉一切就在眼前。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这次北京冬奥会,我很可能会奔波在冬奥赛场,在前线与同事们并肩战斗;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和小伙伴们无法组团前往北京,在现场烹饪冬奥新闻大餐。不过,即便在后方,我也将尽己所能,不负半岛人的重托,诠释新闻人的使命,演绎“双奥人”的精彩。

是的,我全程参与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那场重大新闻战役,负责青岛奥帆赛的报道。准确地说,我从2006年开始,经历了“好运北京”第一次奥帆测试赛和2007年第二次测试赛,以及2008年奥帆赛的所有过程。从奥帆中心建设到奥运村开村,从志愿者招募组建到各团队尽锐出战,从火炬传递到圣火点燃,从首个比赛日到殷剑勇夺首枚金牌,从奥帆委大家庭朝夕相处到赛后依依惜别……这一切,都历历在目。

我很荣幸,在刚参加工作不久,就结缘青岛奥帆赛这个重要赛事,并由此扬帆起航,朝着奥运梦想,开启了人生旅途的一段重要航程。

我很自豪,能够代表半岛人,在奥运舞台上,展示整个团队的风采。我只是众多爱岗敬业、勤奋拼搏的半岛人的一分子,我身后,还有更多优秀的同事。

我很幸福,通过奥帆赛这个大平台,结交了很多朋友,尤其是奥帆委的朋友,即便后来大家奔赴新的岗位,即便多少年不见面,也依然非常亲切,一见如故。这真是人生的美好经历,精神财富!

我很高兴,能通过奥帆赛这样的大型战役报道,充电学习,磨练品质,丰富阅历,提升自我。在家门口能有这样的锻炼机会,可能一生就这一次了。现在回想起来,不管是烈日下的暴晒,还是风雨中的奔波,甚或是连轴转的疲劳,白加黑的忙碌,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

思绪回到眼前,北京冬奥会的大幕即将华丽开启。此时此刻,真是思绪万千,难掩激动兴奋之情。尽管我无法奔赴北京,像报道青岛奥帆赛那样,直击冬奥现场,但是,作为一名奋斗在采编团队的半岛人,作为一名行走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道路上的新闻人,作为一名经受过大考洗礼,有着丰富经验的“双奥人”,即便在后方,我也有责任,有义务,和同事们一起做好北京冬奥会相关报道。

北京冬奥会背景特殊,意义重大,尤其还要经历疫情防控的重要考验,北京奥组委所有工作人员、志愿者,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为此,我将全力以赴,体现担当,以媒体人的战斗姿态,为北京冬奥会加油助威,助力喝彩!

相比较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迎来了全新的新闻传播格局,除了常规的文图记录方式,还有条漫、视频等展示手段,我将推陈出新,立体聚焦,为大家提供丰富可口的新闻大餐!

和奥帆赛相类似,冬奥会的比赛项目可能有些冷门,很多人并不熟悉。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在前期广泛科普宣传的基础上,我将继续努力,精益求精,力争和小伙伴们推出更多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兼具新闻性、思想性、服务性的内容产品。

嘹亮的号角已经吹响,华丽的大幕即将开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准备冲锋!加油,北京冬奥会!加油,每一位半岛人,每一位新闻人,每一位“双奥人”!

半岛都市报视觉新闻中心摄影记者 何毅

用镜头记录“双奥”的精彩

2008年8月4日,我开始到青岛奥帆中心拍摄采访外国运动员进驻奥运村以及海上训练的新闻。为了这次奥帆赛的采访,我在2006年、2007年分别参与了帆船测试比赛。记得在测试赛过后大约半个月时间里,我基本都认不出我自己,与照片上的大头像完全判若两人。因为晒得太黑了,走在奥帆中心的路上,陌生人都以为我是来自非洲的运动员。

2008年青岛奥帆赛期间,我基本是每天清晨6点多就背着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来到奥帆中心,首先要到媒体中心的服务台预约第二天的媒体船出海,前来采访的中外记者上百名,如果去晚了,因为名额有限,没有名额的记者只能蹲守在大坝上拍摄比赛的过程。角度和内容比出海拍摄差不少。

媒体中心一般在摄影记者中午出海前,会准备简单的出海餐,我对这个“不感兴趣”,因为我属于出海晕船的人,唯一不晕的时候就是拍照时刻。所以,在媒体船上,我经常是拍完就吐,索性选择了干脆出海时不吃饭。下午4点多上岸后,我会赶紧补充点面包饮料,等到晚上忙完工作后,撸串、喝野馄饨来缓解一下白天的疲劳。

十多天的奥帆赛采访期间,我与袁蒙主任以及文字记者同事见证了中国选手殷剑夺冠的激动时刻,拍摄了徐莉佳夺牌瞬间,一幅幅图片记录了运动员在海上奋勇争先的精彩画面,也留下了他们夺冠后激动落泪的场景。在这期间,半岛都市报作为青岛的主流媒体,为岛城的读者们每天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帆船比赛稿件,让市民足不出户,看报纸就可以了解到奥帆赛的信息。

对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关注与报道,我在几年前就已经着手准备并付诸行动。2014年我在国信冰场采访了青岛短道速滑队,现在的国家队队员安凯、李璇、李文龙、李硕都曾与我面对面。在近日见报的冬奥报道中,也综合了我拍摄的一些老照片和近期的图片,进行了全方位的冬奥新闻编辑报道。

对于北京冬残奥会的冰球项目我关注最多,中国冬残奥冰球队在青岛组建、训练了五年时间,我在这期间每年都会去采访、拍摄,克服了种种困难与队员们交流,近距离、独家拍摄了一些珍贵的队员训练、生活照片。在2021年的世界媒体峰会摄影大赛中,我凭借这组关于中国冬残奥冰球队的照片,成为唯一一名获得一等奖的中国摄影记者。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我会一如既往地投入到冬奥新闻报道中,把第一手新闻,进行全媒体报道。

半岛都市报文体新闻中心记者 杜金城

再出发!变身冬奥“全能战士”

2022北京冬奥会近在眼前,作为一名体育记者,能够亲身参与到这次盛事的报道当中,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双奥”的标签代表着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压力和责任。

站在2022冬奥门前,不由得回想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时候,自己还是一名“菜鸟”体育记者。由于连续采访了2006年和2007年的奥帆测试赛,所以做好了在家门口采访报道2008年青岛奥帆赛的准备。赛前一周,我收到了2008北京奥运采访证件,非常意外的是,我居然被分配到了奥运足球赛场。

2008年,采访奥运举重冠军廖辉。

在夏季奥运会比赛中,足球项目只能算是众多热门项目中的一个。尤其是在中国举办的奥运,足球项目的关注度算不上很高。当时,北京奥运足球比赛的赛区分布在秦皇岛、沈阳等地。我也成了当年半岛奥运报道组中唯一一名“漂泊在外”的前方记者。那届奥运足球比赛也算是明星云集,梅西、小罗纳尔多都来到中国参加了北京奥运,我也在赛场上亲眼目睹了他们的风采。

严格来说,2008北京奥运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算深刻。毕竟,报道奥运足球比赛的任务不算重。那届奥运会结束后,自己也许下过一个愿望,希望能够在家门口正儿八经地采访报道一届奥运会。

这次2022北京冬奥,我成为半岛都市报社唯一一名派往前方报道、持有官方采访证件的注册记者。这意味着我的愿望伴随着北京成为历史首座“双奥之城”也变为了现实。

与2008年相比,半岛都市报已经不再是只依托于一张报纸将信息送达给读者的单一媒体机构,我们成为了集报纸、客户端、网站、微信公号、微博等多平台、多形式传发信息的新媒体代表。而我在经历了10多年的一线工作历练后,也跟随报社一起成长。丰富的采访工作经验,加上强大的后方编辑制作团队,我在冬奥前方将变身“全能战士”,不仅为读者带来丰富的文字报道,包括图片、视频、解说等新形式内容的报道也会一并呈现。

这次2022北京冬奥,《半岛都市报》将推出《骄“奥”》特刊。这份特刊名称的谐音既包含着国人对中国举办“双奥”而由衷产生的骄傲感,也是半岛人为能够亲身参与到这次家门口盛会报道而感到骄傲。我每天都会将冬奥现场的所见所闻通过《“杜”行冬奥》VLOG,一线记者的视角为读者报道解读。

北京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目前仅有的“双奥之城”,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情况下,北京冬奥会如期举办,如阴霾中腾空而出的闪耀明星,将带给世界人民信心和希望。作为一线记者,我一定要将这种温暖传递回青岛,让更多人感受到冬奥的力量!

为了宣传报道好北京冬奥会

半岛都市报社提前成立冬奥报道团队

多个部门联合作战,团队成员近30人

从奥运前期准备到赛事报道

直到赛后的总结都做好了统筹安排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