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九天国际飞行学院训练场。如今学院已经有23架单发飞机,6驾双发飞机,1架高性能飞机。(学院提供)
朱兆彬的办公室内摆满了航模。经过8年的努力,他率领的九天国际飞行学院已成为民营航校中的领头羊。
如果没有2003年十六届
三中全会释放的政策信号,如果没有2005年民航总局发文正式明确非公资本获准投资民用航空业,朱兆彬可能无法实现他的“飞行梦想”,也就没有今天的九天国际飞行学院。
2003年11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两年后,民航总局公布《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正式明确非公资本获准投资民用航空业。政策出台不久,朱兆彬和几个朋友合资成立了青岛九天国际飞行学院。
如今8年过去了,朱兆彬从一个“外行”成为民营飞行学院领域的领头羊。怀着对航空飞行训练的热爱,他期待着自己的“飞行梦想”不断刷新纪录……
利好政策催生“飞行梦想” “很多人小时候都没有坐过飞机,都有一个开飞机的梦想……”11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城阳区空港工业园的青岛九天国际飞行学院,45岁的朱兆彬院长阐述了他筹办飞行学院的初衷。听着他侃侃而谈,很难想象8年之前,他还是一个对航空领域知之甚少的门外汉。“以前我的事业和家庭都在香港,从事物流、养老等行业,慢慢地重心转向飞行学院后,家人和孩子也来到青岛。”回顾自己涉足这个行业,朱兆彬认为,这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政策紧密相关。
2005年,民航总局出台的新规中提出非公资本获准投资民用航空业,除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外的所有民用航空领域(包括公共航空企业、民用机场、服务保障及其他民用航空相关企业等),包括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主体都可以投资。这样明确的信号,让朱兆彬的梦想有了一个起点。
朱兆彬告诉记者,2003年,国内某大型航空公司开始筹建飞行学院,由于种种原因,筹建计划搁浅。两年之后的一次机遇让朱兆彬开始接触这个行业。“2005年,我们接过来的时候,筹建许可证书已经过期,我们重新开始申请许可证书。”朱兆彬告诉记者,当他们拿到经国家民航总局批准成立的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学校合格证时,上面的编号为2号。“此前飞行员都是由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来培养,我们可以说是第一家民营飞行学院。”朱兆彬说,从拿到合格证的那一刻起,学院才慢慢开办起来。
扎根青岛投身航空事业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摆在眼前。回忆当初筹建的过程,朱兆彬感慨万千。“我们当时是国内首批141标准航校,由于对法律法规不是很懂,都是一步一步摸索着走。”朱兆彬说,从筹建到拿到合格证书,他们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里,筹建团队中有的人走了有的人进来,他的股权从最初的17.5%变成最大股东。
“机场租用、人员引进、申请空域、购买飞机……”作为一个外行,朱兆彬和他的朋友在全国各地跑,筹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很多人放弃这个领域,开始撤资。“我当时还在香港忙着自己的生意,每个月来一次青岛 。”朱兆彬说,当时这边还有山东航空公司的股份,他们委派院长来操作一些具体事宜,这让他有时间来不断熟悉这个领域。“我还是比较看好这个行业的,很多人退出了 ,但是我坚持了下来。”
2007年7月28日,青岛九天国际飞行学院正式成立。当时,学院有6架飞机,3名飞行教员,办公室还是租用的,以临沂机场为运行基地。“2007年11月,我把香港所有的生意交给我太太和合伙人去打理,自己来到青岛专门打理学院的事情。”朱兆彬感慨地说,不经意间,一儿一女都已经成了大孩子了。“如今我们全家都已经在青岛定居,我也可以安心来经营我的学院。”
如今学院已经有23架单发飞机,6驾双发飞机,1架高性能飞机,增加了滨州机场和东营机场两个培训基地。“我们11月28日将在临沂机场举行一场接机仪式,将购置的高性能飞机投入到教学中。”朱兆彬介绍,这也是国内民营航校第一次购买该类型飞机,飞机价值3000多万元。
停飞5个月成“艰难岁月”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不是坎儿,唯一的一个坎儿就是2008年的停飞。”谈起当时的困境,朱兆彬仍然心有余悸。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青岛九天国际飞行学院停飞了5个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飞,但工资还得照发,学员都在等……”朱兆彬告诉记者,由于不知道何时可以飞,他们不敢放假,聘请的外国教员不上课,只要保持手机畅通即可,其他的员工全部上班。“当时我们的财务人员曾经两次垫付发工资,让我很感动。”就在当时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他挤牙膏地投了480万给公司。朱兆彬说,最初公司的注册资金是2000万,后来他又借给公司2000万元。“一个飞行学院不能飞,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创业阶段的寒冬,幸亏当时有朋友的帮助,毫不犹豫给予资金支持,我们才渡过难关。”
朱兆彬经常对帮助过他的人报以感恩之心。“如果没有山东航空公司送来的首批10个学员,我们也很难迈出培训学员的第一步。”朱兆彬说,学院刚成立的时候一个学员都没有,后来又有华夏航空送来的30名学员,而当时自费的学员只有3个。“刚开始培训学员的时候本着练习的想法,如果算下来的话,培训的费用连成本都不够。”
“最艰难的5个月挺过去之后,学院开始正常运作起来,仅仅2013年我们就招收了7批学员,每年毕业的学员有100人左右。”朱兆彬告诉记者,如今他们的教员数量已有22名,年底前能增加到26名。
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成为民营航校的领头羊,朱兆彬和九天国际飞行学院走了很多坎坷路,也有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课程培训册,也探索出很多自己的特色。”朱兆彬告诉记者,2011年开始,他们公司终于实现了盈利,也让他更有信心朝着航空事业继续奋进。“以前我们都是花钱聘用国外的教员,如今我们也自己培养自己的教员,在成本上也能节省不少。”朱兆彬告诉记者,他们在发展中也摸索出一些九天的特色。以教员为例,他们就走过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聘请外国教员,由于国内外的环境不同,很多教员来了之后并不适应,给我们的管理也造成很多困难。”在最初的筹建阶段,教员等人才的引进就让朱兆彬非常头疼。当他意识到引进人才是个问题的时候,开始自己培养教员。“中期的时候我们开始接收一些转业的飞行员,他们中如今大部分已成为学院的骨干教员,有的担任了助理主任教员。”随着教学质量和资源的不断提升,学院开始从大学里招收一些资质好的进行公费培训,考试培训通过之后就可以担任教员。“培养一个普通教员需要花费70万元以上,而培养一个高性能教员需要100万元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国内已经有10家左右的飞行学院(含筹建),但是很多学院由于种种原因运行情况一般,甚至停止了训练。“总体来看,每年航空公司对飞行员的需求为3600人左右,单是这个需求未来的民营航校肯定会不断增加。”
欲进军飞机维修、制造 朱兆彬的梦想绝不仅仅停留在飞行员培训上。如今的九天飞行学院经营业务有各类飞行执照培训,分别包括私用驾驶员执照、商用驾驶员执照、仪表等级、军转民执照换照、外籍驾驶员执照换照、飞行教员执照和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理论、航空英语等。并提供航空器托管、航空器租赁以及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及相关业务的咨询服务。
“说实话,在这个行业里我们可以说是经验教训最多的一所学院。”朱兆彬说,如今他们也一直在探索中前进。“我们已经取得了维修飞机的资质,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咨询服务。”朱兆彬还想成立一个咨询公司,帮助有需求的人去申请航线、购买飞机等,开展飞机救援等更多的业务。“维修方面以后我想成立一个单独的子公司,做成一个相对成熟的业务。”
“甚至我也有进入飞机制造业的打算,做相对符合需求的小型飞机。”朱兆彬告诉记者,这种生产模式不是产业化流水线,他要做的是一种家庭作坊式的模式,有一个自己的小团队,每年生产10架左右,保持一种微利就可以。
“7年的九天,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感谢你们,所有来自官方的、民间的支持与关爱。”这两句话写在青岛九天国际飞行学院2012年宣传册的“院长致辞”中。这一路走来,朱兆彬要感谢的人很多,在他眼中,九天是这样的一个企业:懂得感恩,热衷分享。
“选择这个领域源自于有这样的一个梦想,如今继续做下去是一种热情和对这个行业的看好。”朱兆彬说,“我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利好,我希望能给自己的员工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加好的待遇。”记者 郝园园
专访
山东航空产业协会理事长孙德汉
民企进入航空业激活市场 “各种资本的进入促进了整个航空产业的发展,今后还有更大的空域资源和市场空间可以去开发。”谈起非公资本获准投资民用航空产业,曾经一手筹建山东航空公司的青岛市第十一届政协主席、山东航空产业协会理事长孙德汉也颇有感慨。这位热爱蓝天、热爱航空的智者怀着向天空要资源的态度关注着整个航空产业的发展,从1994年和航空结缘之后,他一直保持着对航空产业的不了情。
“从全国范围来讲,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较早的中国民营资本独资经营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孙德汉告诉记者,2003年之后,开始有民营资本进入民用航空业。
“可以说后来民营资本的进入打破了国有独大、吃大锅饭的状态,民营航空公司是对整个民航产业发展的一个补充和促进。”孙德汉说,在把握好安全和风险的前提下,各家航空公司开始有了竞争关系,灵活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也让效率和效益都得以提升,进一步激活了整个航空市场。孙德汉说,在民营资本没有进入之前,飞机票可以说是一票难求,转眼看今天的竞争发展,打折机票让市民旅客得到了更多的优惠。“如今华夏航空公司、幸福航空公司等一些新的民营公司进入民航业,各公司之间竞争的结果就是安全管理加强、服务质量提高、价格逐步走低、航班可以选择。”
孙德汉告诉记者,在我国,航空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产业链上的每个节点都大有可为。“航空发展运力增加需要的大批飞行、技术人才,目前仍然相当紧缺,尤其是通用航空。所以很多民营飞行学院在不断地发展,给国家培养大量的飞行员和其他人才。”孙德汉告诉记者,国家民航局指出,2020年单是通用航空就缺少9万多飞行员,更不要说相关地面配套服务的其他人才了。孙德汉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航业尤其是通用航空方面,市场潜力特别巨大,投资空间特别巨大。这样的客观发展,更需要国资、民资、外资等一起上。
“现在制约航空业发展的最根本的还是观念问题 ,我们要以国际视野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 ,同国际先进的方式接轨是很重要的。”孙德汉说,天空也是一个重要的资源,我们向海洋要资源,同时也要重视空域管理的改革和发展。
“国家应该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促进民航产业尤其是通用航空的发展。”在他看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转方式 、调结构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深入,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和低空开放,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在一个时期内的引进研发制造将如雨后春笋,系列配套服务将会星罗棋布,综合安全运行将会如虎添翼 、航空企业竞争发展将会百花齐放,为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作出重大贡献。记者 郝园园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