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长阡沟土地流转 村民即将搬进景区房(图)

2013-11-11 07:51   来源: 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正在建设中的藏马山景区风景如画。



村委书记丁福秋有时间就来安置房工地看看,楼房的质量他盯得很紧。



  全村12年没娶进来一个媳妇,8年没有人生孩子,892口人到了1997年仅剩下一半……在黄岛区藏南镇政府驻地西北12公里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长阡沟,这一串数字足以说明这个小山村贫穷的历史。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在2010年之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此后,长阡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带领村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村民在家门口成了产业工人,平均每户年收入4万元左右。

  十五届三中全会会议概要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于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高度评价了农村改革2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创造的丰富经验,按照十五大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总体部署,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全会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时代记忆

    ●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乡统筹费、农村九州体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2002年1月10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召开退耕还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同年4月11日,国务院发出《 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在适宜退耕还林的地区,农民可自愿把不宜耕种的坡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政府按统一标准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和现金补助,以及用于造林的种苗和补助。

  关键词

    ●家庭承包经营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使农户获得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防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根本措施。

    ●西部大开发

  200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科技九州体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

    全村曾12年没娶进来一个媳妇,8年没生一个娃

  长阡沟村北依藏马山,南靠陡崖子水库,由5个自然村构成。1955年出生的村支书丁福秋说,“以前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老丁说,因为担心自行车受损,上世纪90年代初,在村里大家都不舍得骑自行车,经常看到的场景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老丁曾做过一个统计:1987年以来,全村12年没娶进来一个媳妇,8年村里没有生一个孩子,原来892口人到了1997年只剩下400多口,人口流失了一半。“穷啊!女的嫁到外村去了,男的不是去邻村当了倒插门女婿,就是外出打工了。”

  对于这段有些“惨痛”的历史,村里很多人记忆犹新。“那时,长阡沟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出去时都不好意思说是这个村的。”66岁的荐世强说,当时,该村跟周围村子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1997年,邻村不少人家都置办了彩电,而长阡沟整个村里也没有几台黑白电视机。

    “娶媳妇生孩子,这就是人生最大的事了”

  1959年出生的臧传富见证了长阡沟村的衰与兴。

  作为这个村里土生土长的庄稼汉,从小开始他便跟大人下地干活,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很少填饱过肚皮。

  1978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这一年臧传富刚刚高中毕业,按照正常的逻辑,他应该抓住这难得一遇的机会参加高考。但是,跟填饱肚子相比,这个机会更像是水中月,“家人连饭都吃不上,谈什么考大学?根本就不现实!”

  1979年2月,臧传富参军入伍。在他看来,在那个年代 ,跟高考相比,参军似乎是一个更加实际、靠谱的选择,“因为这不仅可以解决个人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复员之后,很容易就能讨个媳妇。”1983年,在复员前一年的春节,借臧传富春节回家探亲的机会,媒人给臧传富介绍了邻村的一位姑娘。第二年复员回乡,他便赶紧办了婚事,“那时,我家基本上是村里最穷的一户,就连结婚的房子都是借堂弟的。”

  为了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随后的几年里,一到农闲,臧传富就在村口的山坡上挖石材。有了建筑材料后,臧传富找人一起将房子盖起来。房子建成当天的庆祝宴上,臧传富喝醉了,“娶媳妇生孩子,这就是人生最大的事了!”

  有了自己的房子后,臧传富原本悬着的心才放下,终于可以踏踏实实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上世纪90年代初,农村干小买卖的不多,头脑灵活的臧传富开始养鸡、养猪、贩鱼、卖冰糕、做豆腐……“当时没有自行车,我就去岳父家借了一辆自行车,骑车去100多里外的地方卖。1994年年底,还了欠下的4000元后,我还剩下1.5万元。摩托车、电视机,当年一下子置办全了。”

  后来,老丁要搭桥修路、治山治水。很多年轻人都出去了,但是臧传富并没有离开。“老丁为人正派,每次选举,他都是全票当选村支书 。另外,他有一股干劲,我就是要跟着他干,我相信跟着他干最后肯定能整出点名堂。”臧传富说。

    “打工仔”从城里“逃”回村里

  看好老丁和长阡沟的不只臧传富一人,还有年轻的陈峰。

  1973年出生的陈峰,跟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1991年初中毕业后,他选择了“逃离”长阡沟,来到青岛的建筑工地上打工。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就干小工。“那个年代,干一个月能挣100多块钱。”1994年,陈峰来到胶南一家生产箱包的韩企,凭借那股钻劲,很快就成了厂里的骨干,最高时月工资1200元。

  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提出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 2010年之前建成。陈峰认为,摆在眼前的是求之不得的历史机遇,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辞去厂里的工作,重新回到贫穷落后的长阡沟。

  陈峰说,做出最终决定之前,他算了一笔账:在外打工,每月除去房租、水电费以及吃喝的花费外,一个月也就剩下三四百元。如果是在长阡沟,虽然一年挣不了多少钱,但是因为不用租房,也不用出去买菜买饭,每年攒下来的钱肯定不少于三千元。就这样,一拍大腿,陈峰第二天便回到老家。

    村里人要想富,就得先修路

  在报纸上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丁福秋激动了好几天,他认为这是长阡沟发展的难得机遇。那年冬天,他先后三次召集村里的党员干部召开会议,研究如何解决村民出入难的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我们长阡沟就是吃了交通不便的亏。”丁福秋决定带领村民先在三、四组和通往外界的村东沟建一座大桥。材料就靠在山上采,但问题是,此时村里只有400多口人,多数是老弱妇孺,壮劳力少之又少。为了不让计划落空,丁福秋亲自带领家属每天早出晚归。很快,在他的带领下,周末放假的学生和回娘家的闺女都义务参加劳动。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一座长20米、宽6米的大桥建成。

  在此后的5年里,长阡沟共建起6座大桥、5条生产路。丁福秋又开始带领村民治山治水、开发大山。接下来的几年里,长阡沟共修建渠道1000多米、6个蓄水池、8座塘坝、2座拦河坝。这之后,长阡沟村看天吃饭的历史终结。

  1998年6月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一次全国粮食购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贯彻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

  粮食有了保护价,长阡沟的村民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是,长阡沟多数都是山地,靠种庄稼根本不可能发财,更别说“奔小康”了。为此,丁福秋在村里选了几个有事业心的年轻人外出学习蘑菇种植技术,学成回来后,由村集体提供场地,帮助建起了两个200平方米的大棚,用来种植蘑菇。当年每个大棚收入近万元。看到好处后,第二年长阡沟村的大棚变成了16个,当年收入近20万元。

  紧接着,一些村民开始尝试养殖业和种植业。6年的时间内,全村生猪年存养量达到800多头,黄牛600多头,山羊1000多只,种植板栗园、杂果园200多亩。

    解放思想,长阡沟引来金凤凰

  很快,原本的穷山薄岭变成了青山绿水。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按理说是该享福的时候了,但是年过半百的丁福秋并没有停下脚步,他认为这还远远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2006年冬天,他又组织召开了两委会议,提出流转土地、招商引资、开发旅游的设想。

  韩国也搞过新农村运动,但是在老丁看来,那种简单的盖房修屋式的运动,并不能跟社会主义新农村画等号。要想让农村发展起来,必须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城市能引进大型企业,为什么农村就不能呢?”经过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老丁最终决定将全村土地进行流转,引进大型企业。这种当时看来近乎异想天开的想法,遭到了所有与会村干部的强烈反对。“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土地,怎么能说给别人就给别人呢?”“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到时还不得饿死”……

  前后三次开会后,所有的干部接受了丁福秋的想法。“流转土地,招商引资”说起来简单,但是招商找谁,土地又流转给谁?为此,丁福秋三番五次地跑青岛去临沂,但是始终没有多大收获。后来老丁干脆请人来村里做客。“我就把村里产的山菜、土鸡蛋、水果拿出来给他们吃,最后还拿出了自家用樱桃酿的酒。”老丁告诉记者,终于在2007年,一家香港的企业有了投资意向,并签订了第一份土地流转合同。

  但是,土地真正要被流转了,不少村民找到丁福秋,担心承包户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流转的只是经营权,承包权仍然归原来的承包户所有。”丁福秋说,那段时间,他见人就宣传这些政策。

  66岁的荐世强说,土地流转出去之后,每亩地每年能给800元的租赁费,仅这一项一年收入就接近1万元。“自己不种地,还可以给人家打工。我和老伴一个月光打工就能挣三四千块钱。”粗略一算,现在荐世强老两口每年收入四五万元,“以前,这种日子连想都不敢想。”

  ■现状

  自然优势搞旅游,农民开车去打工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也是这一年,长阡沟又招来了三家企业。至此,长阡沟村的1620亩耕地、2800亩山林全部流转。共发展茶叶600亩、蓝莓800亩、芳香植物园600亩、有生林300亩、杂果园300亩 、绿化荒地500亩、修环山公路3条共计15公里。

  记者采访过程中看到,在长阡沟村东头,正在打造藏马山集聚型社区。这个社区规划占地面积95.25亩,计划总投资1.6亿元,拟建设安置房490套,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均为富有景区特色的多层楼房。长阡沟和附近的贺吉沟村民将首批入住。

  今年6月28日举行奠基仪式时的场景,全村人悉数到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当时施工方负责人拍着胸脯说,楼房要按照黄岛区最高标准建设,绝对不会辜负长阡沟老少爷们的期望!”据臧传富回忆,这句话后,全场掌声如雷。

  “每户都是按照原有正房的面积进行折算,楼房的面积从6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不等。”老丁告诉记者,每户在分到一套房子的情况下,平均还能拿到6万元左右的补偿款。为了让村民住得习惯,老丁还请人在卧室设计了电热炕,“而且采用的都是韩国技术”。老丁告诉记者,预计明年5月份竣工,最晚明年年底村民就可以住上新房了。届时,村里将出钱解决村民的米面问题,为了解决农民的吃菜问题,村里给每家每户辟出了两分地作为菜园。

  “现在大伙儿的收入增长不少,自行车都换成了电动车,还有一半左右农户买上了汽车。农民开着汽车去旅游区里打工已不是稀罕事。”荐世强也盘算着买一辆老年代步车,“以前做梦都不会想到有这么一天。”

  按理说,村民生活水平能发展到这个程度,应该知足了。但丁福秋还有自己的想法。“现在政府在开发藏马山 ,建设藏马山旅游度假区。”丁福秋说,长阡沟作为藏马山入口,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接下来他的目标是将长阡沟打造成“全国有名,世界有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一次黄岛区关于发展旅游业的会议中,丁福秋将这一豪言壮语讲出来,会后有领导善意提醒:“老兄,你这话是不是有点大?”而邻村的一位村支书也认为,老丁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全国有名就有难度,更别说世界知名了”。

  但是,丁福秋有自己的看法:“江南有个九寨沟,为啥江北就不能有个长阡沟?”眼下,藏马山景区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之中,将来这里将建成国际级的旅游度假区。“我认为长阡沟离‘全国有名,世界有声’的距离并不遥远!”老丁说。 文/记者 李保光 图/本报记者 王滨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黄岛 长阡沟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