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三中全会唤醒经济头脑 农民成了企业家

2013-11-08 21:15   来源: 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秦国云深刻体会到,没有好政策就没有自己今天的事业。工作之余,他经常读有关领导人的书籍。记者 孟达 摄



致富后的秦国云热心慈善事业,获得了许多荣誉。记者 孟达 摄



  1984年,19岁的秦国云辞去了在夏庄印刷厂的稳定工作,每天骑五个小时的自行车奔波于抚顺路和惜福镇,成为那个时代较早的“菜贩子”。

  这一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宣告了“商品经济”的合法性。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不安分的秦国云从贩运蔬菜起步,还在忐忑不安中开始涉足回收废旧钢材等生意。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秦国云的生意逐渐从“偷偷摸摸”转为光明正大。

  如今,秦国云早已从当年的穷菜贩变成了年入百万的富翁。在他看来,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惠及了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有梦想、敢闯敢干的人。

  “不安分”的农民

  不愿受人管,也过不惯按部就班的生活,他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机会。

  秦国云出生于1965年,是惜福镇人。16岁那年,秦国云进入夏庄印刷厂里打工,他的第一份工作令村里不少人眼红。“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有了合资厂,还有一些老的集体企业,当时这些厂很难进。”秦国云说。

  “我是个农民,没文化,没水平,但是有口气。”秦国云说。不愿受人管,也过不惯按部就班的生活,他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机会。

  那是在1984年7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开会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提纲,当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第一次写进党的决议。

  文件明确提出了中国要实行“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变了原来“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成为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报纸上、广播里都在说商品经济,要开放,要市场。”秦国云回忆说:“ 那市场,不就是谁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嘛。”这 ,就是机会。

  在“商品经济”渐成共识之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在这幅画卷的另一边,是同村的妻子几经周折为秦国云争取到一家合资企业的报名资格。秦国云却毫不犹豫地摆摆手:“我自己干。”

  批发蔬菜的商贩

  “十二届三中全会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秦国云说。

  自己批发东西再倒卖出去,这个现在看来极其简单的工作 ,那个时候却是新鲜的。

  在当时一些人看来,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那么与之相应的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是需要否定的。秦国云不这么想:“ 会上都说了要搞活经济,也没有粮票这一说了,我咋不能靠这个赚钱?哪个行业赚钱我就干。”

  他和妻子秦菊香盯上了卖菜的生意。“没钱,就买了两辆自行车,骑车到抚顺路批发市场去批菜卖。”他回忆说,从老家惜福镇到抚顺路批发市场,小两口需要整整骑两个半小时 。那时,他们每天将300多斤菜从市区运到惜福镇、流亭甚至即墨等地贩卖,为小家庭带来了比上班收入高几十倍的利润。

  除了卖菜,两口子还将生意扩大到了日用百货:“肥皂 、洗衣粉我都卖过。”这样的生意,秦国云一直跟自己的妻子做到了上世纪 90年代初,在村里名声大噪。周围的朋友从最初的羡慕、疑惑、不敢行动,变为争先恐后投入市场经济的浪潮。

  “ 十二届三中全会对我最大的影响 ,就是商品观念 、市场观念。”秦国云说。这次会议后,青岛市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异军突起并迅猛发展,带动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力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带来了经济的繁荣。

  倒钢铁的冒险者

  “都改革开放了,我觉得谁能做啥就做啥,我就开始自己弄钢。”

  “那时‘ 老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说的少了,大家都开始说‘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这新三大件’了。”今年70岁的郝大爷回忆,伴随着布票、肉票、油票、粮票、电视机票逐步走入历史,生活物资短缺逐渐成为历史。秦国云也开始体会到:“得跟着时代走,眼光要新。”

  可新眼光也让他一度深陷疑惑之中。“我不懂啥是商品经济,啥是市场经济,啥生意都做。”秦国云透露,当时从事回收钢材的生意,其实就是游离于政策之外的“探索”。

  从全国范围看,1982年以来,由于单位基建和群众建房需要,钢材需求剧增,供求关系紧张。钢材作为特殊的生产资料,仍采用计划经济的方式,上世纪 80年代初原国家物资部设立金属回收局,废旧金属统一回收。

  “ 当时,在板桥坊有个回收单位,从厂里拉一些废钢回来,再平价卖给制造企业。”秦国云说,那时候,私人回收废铁、废钢材,是不被允许的,但存在一定的利润空间。

  “都改革开放了,我觉得谁能做啥就做啥,我就开始自己弄钢。”1985年,秦国云向邻居借了500元,开始了倒卖废旧钢材的生意。“那时候,没有人愿意给你,只能一家一户挨着门求。”秦国云称。

  胆战心惊的生意

  “被抓住,一次就会罚200元,真心疼。”

  这个生意利润很高。为了“抢货”,他不得不给出高于国家回收的价格,700~800元/吨,倒手卖掉每吨能达900~1000元。“ 一周拉一两次,剩下的时候卖菜。每个月都能获得上万元的收入。”秦国云说。

  这样铤而走险的“探索”并不是没有吃亏。当时 ,从中央到地方相关部门都开始严查私人倒卖钢材的行为。在回家必经之路的下王埠路口,秦国云总会遇到严查的人。“要是被抓住,一次就会罚200元,真心疼。”这样胆战心惊的生意,秦国云做了近3年。

  时至今日,秦国云仍旧不能完全理解国家当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双轨制是什么意义。“ 我做的生意,可以使回收厂、制造企业都受益。”秦国云说:“ 如果我不去干,怎么制造出千千万万的商品?”

  其实秦国云不知道,在中央和各地,不少专家为“ 商品经济”这四个字要不要入纲领展开激烈讨论,而“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句话又经过了多么严格的论证。

  “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邓小平曾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些新问题,不是说四个坚持吗?这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转正”的企业家

  1992年,秦国云成立了一家正规的回收废旧钢材的公司,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不过,国家政策最终还是完全放开了。”秦国云称,因为曾经游离于政策之外,他赚了钱,也吃了不少亏,这让他对于市场开放的情结特别重。

  1992年消息传来,秦国云的老本行——回收废旧钢材终于可以“转正”了。他立即带着各种证件,满青岛地跑,终于成立了一家正规的回收废旧钢材的公司,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紧随着市场的发展,秦国云卖过润滑油、数控设备等。在他看来,每一个行业的进入都是紧扣时代的需要。

  2009年,秦国云做出一件和自己的“市场眼光”看上去没有关系的举动,那就是投资兴建了一所艺术学校—— 位于百福路209号的青岛海之澜艺术学校。这所投资500多万元的学校 ,建筑面积 2800多平方米。学生都是新市民的子女 ,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免费来上学。

  11月7日,记者如约来到学校采访秦国云。远远地看到他和学校的小朋友打闹成一片,身上还是那套象征开放文化的西装 ,学校门口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记者 周晓荷

  难忘一晚小米粥的恩情

  其实,作为城阳区惜福镇街道的慈善明星,秦国云对于很多半岛都市报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本报曾多次报道其事迹:斥资500万元在城乡接合部办起海之澜艺术学校;镇小学改善办学条件,他捐10000元;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他送去彩电……在惜福镇当地居民看来,秦国云这十几年的生活似乎像是在演一幕电影,“他总是愿意拿着钱出现在有困难的地方”。

  “我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赚的钱。”秦国云说:“本来就是个普通农民,没背景没门道,全靠政策好、自己好好打拼。”像秦国云一样,受益于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政策,打下坚实的事业基础,并在当今反哺社会的企业家,还有很多很多。

  他经常讲述那个发生在1993年的故事:当时他和妻子还在经营一家小日常百货店。每天凌晨三点从惜福镇出发,三个小时后到利津路批发货物。“那年11月份的一天,我没吃饭就往回走。”他回忆,由于太疲惫,在一个拐弯处,他和东西一下全部从自行车上翻了下来。

  “我听不见声音,就看到一个老太太,端了碗红糖水、一碗小米粥递到我面前。”秦国云说,饥肠辘辘的他一饮而尽,却忘记询问老太太的姓名。从此,夫妻俩开始了长达近20年的寻恩之路。“这一口饭的恩情,我一直都记得。”只可惜,这位老人始终没有找到。

  2010年,秦国云出资100万元,成立了本市首例“感恩慈善基金”,用每年产生的利息激励市民做好事。“生意人得懂市场,也要有良心,我的创业不容易,没有好政策、好心人,就没有我秦国云。”记者 周晓荷

  盘点

  那些改革开放的探路者


  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许多问题上,特别是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这些重大问题上,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澄清了在许多人中间存在的模糊认识。

  马胜利承包造纸厂“企业承包第一人”

  马胜利,原是石家庄造纸厂的业务科长,1984年3月他提出承包造纸厂,当时,国家正在酝酿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国企改革成为当时的重中之重,石家庄市委书记组织了一场答辩会,听过马胜利的演讲后同意让马胜利承包。马胜利不负众望,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马承包”在全国出了名,“一包就灵”的改革神话也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

  “倒爷”王石当经理万科开始原始积累

  1984年 1月24日,正在倒卖玉米的王石骑着自行车途经深圳国贸大厦,突然看到很多警车、警察和聚集的人群,听说邓小平到大厦顶层俯瞰特区全貌,他感到干大事情的时候到了。当年 5月,“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成立,这是万科的前身,王石当上了经理。这时候的王石和万科,正在悄悄地聚集自己的原始积累。

  柳传志下海经商传达室内创联想

  1984年初,柳传志仍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磁记录技术工程师,但他对此毫无兴趣。这一年,计算所的所长曾茂朝带头组建了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前身),柳传志担任主管日常经营工作的副经理。这家公司诞生在计算所原来的传达室里。

  宗庆后承包工厂娃哈哈走红神州

  1978年,33岁的宗庆后在杭州一家校办厂做推销员。1987年,校办厂因为经营不善而亏本,于是宗庆后承包了校办工厂。1988年,企业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随着“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传遍神州,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迅速走红。本报综合整理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