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上首提城市空间布局 代表详解宏伟版图

2012-02-11 05:57   来源: 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规划图。



    李群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作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让青岛真正具有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大城市品质”,确定了青岛未来的空间布局,即“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 、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由此拉开了城市空间发展的大框架,“大青岛”的宏伟版图至此轮廓清晰。把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拿到党代会上来提出,这还是第一次。10日下午的分组审议讨论中,“空间布局”成为与蓝色跨越、宜居幸福并肩的三大热词,代表们做出了深刻解读。

    未来大青岛呼唤北部崛起

    全域统筹:就是强化大青岛理念,先期实现七区统筹,同时加快推进城乡统筹、陆海统筹,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继续推动城市组团式科学发展。统筹全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加快大青岛北部区域崛起,缩小城乡差距、南北差距。统筹陆海资源要素配置、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实现陆海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解读】

    南北差距明显是青岛目前的空间发展现状,“全域统筹”无疑是对这一现状的突破。“我们一直强调,青岛不是四区的青岛,也不是七区的青岛,而是‘大青岛’。这次报告中的空间布局规划,就体现了‘大青岛’的统筹概念。”市农委党委书记、主任赵泽斌在解读时说。

    他首先以苏州市为例,跟青岛做了一个对比。青岛和苏州在主城区上并没有多大差距,主要差距就在5个县级市上。“昆山一个市的财政收入,比青岛5个市的加起来还多。这说明,青岛的发展潜力就集中在5市。”他认为,在“全域统筹”之下,即墨有鳌山湾新城,胶南、胶州有开发区,北部的平度、莱西,借助大沽河治理的好时机也纳进空间规划中来,县域经济实力将迅速壮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将逐步缩小。

    胶州湾为圆心三主城重定位

    三城联动:就是以胶州湾为核心,东岸老城区重在做优做美,延续青岛百年历史文脉,彰显山海城特色,着力加快城区改造提质和内涵式发展;西岸城区重在做大做强,着力加快城区扩容,打造海洋经济特色鲜明的新区;北岸城区重在做高做新,有效整合周边区域,合理确定城区规模、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有效疏解老城区发展瓶颈。

    【解读】

    对于这次空间布局的新规划,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亚军透露,这份规划凝聚了各路专家的反复考察调查,并向各个区市征求了意见,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传承和创新。王亚军说,以胶州湾为圆心,“东部老城区”就是指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和崂山,这些区域秉承“山、海、城”的青岛特色,发展服务、金融等产业;“西部城区”指黄岛、胶南、董家口港城;而“北部城区”则是指胶州湾的底部,以城阳为主体向北延伸,包括红岛、上马、棘洪滩等。

    “东岸、西岸、北岸三大主城区各有特色,功能偏重也各有不同,通过‘三城联动’,三大主城区被重新定位,将来通过功能互补、相互依托,会成为大青岛的核心区域。”王亚军分析。

    大沽河为轴带动周边城镇

    轴带展开:“一轴”,即以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为生态中轴,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为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农业集聚带,打造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三带”,即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潍青综合发展带。

    【解读】

    大沽河自北向南流经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城阳5个区市,流域总人口240万人,占青岛总人口的27%,是青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目前大沽河治理工程已经破土动工,副市长张元福指出,大沽河是贯穿青岛南北的轴线,治理工程共有15个结点,“这15个结点带动了36万人口,这些结点稍稍往外延伸,就能带动100万居民。”

    “三带”向南对接鲁南地区,并延伸联结长三角;向北对接胶东半岛,融入环渤海;向西对接鲁中、鲁西,服务沿黄流域。“还有一条是看不见的,需要依托口岸和航运优势,打造一条海上经济带,走向深蓝,对接日韩,服务东北亚,联通全世界。”王亚军说。

    之所以要提出“一轴三带”,王亚军表示,“三城联动”确定了主城区核心,而周边的重点城镇全部拿到轴带上来规划,“周边城镇没有被边缘化,也被纳入到全市域内的大空间布局中来,正好切合‘统筹发展’和‘大青岛’的概念。”

    轴带展开也顾及到了青岛的农业发展,在对大沽河固堤畅洪蓄水的同时,还将兴修水利,发展现代农业。“大沽河沿岸的农业有发展了,对富裕农民来讲也非常重要。”赵泽斌说。

    保护生态屏障建园林城市

    生态间隔:就是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带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加快构建支撑青岛永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突出“蓝色海洋、绿色城市”主题,加快生态系统建设,提高城乡生态文明水平。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全力办好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低碳发展,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逐步修复胶州湾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解读】

    在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友强的印象中,“生态间隔”也是第一次在市党代会上被提到。曹友强在讨论中称,与许多大都市相比,青岛在很多方面并不差,“但从别的大城市回到青岛,总感觉这里少了点什么,究竟少了点什么呢?少的是生态!”

    曹友强告诉记者,青岛当前的林木覆盖率为36.7%,这个数字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排名最后,在全国同等发展水平城市也不算高。大连的林木覆盖率是42%,别看只是相差了几个百分点,环境感觉绝对不一样。

    这次城市空间规划提出保护生态屏障、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曹友强大为赞同,感慨“非常难得”。他说,青岛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所以应在北部建立起屏障,保住主城区和周边城区,“北京频繁受到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正是因为北京以北的生态屏障出了问题。报告上也说到,我们要建设一个幸福宜居的城市,而宜居跟生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把青岛的生态环境做好了,生活在这里的人才会感到舒适,感到幸福。”

    城区组团共促蓝色跨越

    组团发展:着力推动五市建成区向中等城市迈进,稳步推进鳌山湾新城组团向海洋科技滨海新城迈进,加快建设董家口港城组团,高标准打造空港新城组团,开发世园生态都市新区等组团。加快建设平度新河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和莱西姜山新城,同时推动一批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迈进,形成布局合理、深度融入半岛城市群的城镇体系。

    【解读】

    在讨论时,港中旅青岛海泉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蓝于平表示,鳌山湾组团以蓝色经济、蓝色硅谷为基础,将成为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这与“蓝色跨越”也相吻合。

    市人防办党组书记、主任彭建国则表示,组团发展引入了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理念 ,对每个区域都有了明确的定位和方向,比如董家口港城组团负责港口建设,平度莱西组团主打生态新城等等。“如此一来,各区域就有了今后的发展路径,基础设施、财政投入、民生投入都有了依据。”彭建国表示,按照组团发展的规划,未来10年的蓝色跨越将是振奋人心、充满信心的。

    本版文/本报记者 王媛郝园园  高亮  李晓哲  李志波(署名除外)

    ■回 顾 青岛已经历七次规划变迁

    “城市空间布局就是城市规划,青岛发展到现在,一共经历过七次比较大的规划。”岛城文史专家鲁海向记者介绍说。

    据鲁海介绍,青岛最早的一次规划,还是在德占时期。当时青岛作为殖民地,在规划的时候是把城区划分成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欧洲人居住活动的地区,一部分是华人居住活动的地区。由于那时人口比较少,当时是按照30万人口来规划的。

    1922年收回青岛主权之后,做了一次大的规划。那一次规划是按照100万居住人口来规划的。“那一次规划得很好,以老市南为市中心,芙蓉山,也就是现在的海泊桥附近,作为行政中心,往北是工业区。不过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了,规划就夭折了。”鲁海说,要是那次规划能够实现的话,城区肯定会得到不错的发展。

    由于当时的规划没能实现,青岛解放后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当时是以城阳区作为行政区。但之后不久又赶上了大跃进,规划又没实现。

    “1992年,俞正声任青岛市委书记的时候,对青岛再一次进行了规划,这次规划把青岛从带状布局变成了长方形。”鲁海告诉记者,在那之前青岛的城市布局是带状的,1992年的规划将市区中心往东移,把台东和市北合并,同时市区的空间都往东移,这样城市就变成了长方形。“这是一次很成功的规划。”鲁海评价说,当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新城区建设的同时,把旧城区保护了下来,在新城区建起来后,很多商业设施也都跟上了。

    而按照科学规划和低碳化的要求,工业区和居民区分开成为一大趋势,较新一次的规划是把工厂从城区迁出去,移出中心城区。

    “大致算下来,青岛已经有七次大的规划了,这一次规划算是第八次了。”鲁海称,之前城区是沿胶州湾畔发展,现在开始拥湾发展,目前青岛将划分为三大板块,一个是西海岸经济新区,再就是老市区,另外一个就是蓝色硅谷,也就是“一带一区”,“一带”指崂山到鳌山一带,“一区”指的是高新区。“这是一次很先进的城市空间规划。”鲁海称,如果国家批准了西海岸经济新区,青岛的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就将明显上一个层次。

    记者 韦丽丽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郭新举]

相关专题: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