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学义
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考验地方政府部门应急能力,泸县当地一味封堵信息,只会让真相无路可走,从而导致猜测更甚,事态更不可控,公信力遭到严重的损害。 4月6日下午,四川泸县一初中生意外死亡事件发生后的第六天,泸州市有关部门召开新闻通气会,向媒体通报了该起事件的有关情况。泸州市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何绍朋在会上透露,尸检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当中,死者家属也请了第三方专家和律师在现场见证。(4月6日《中国青年报》) 一个14岁的花季少年在校园里非正常死亡,让泸县太伏中学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当地官方和民间的两个舆论场,则发生了严重的“撕裂”。
重新梳理一下事件脉络,也会发现若干引爆舆论的原因。4月1日,泸县宣传部公号“泸县发布”称:当日上午6时左右,泸县太伏中学一学生(赵某,男,14岁,初二学生)在住宿楼外死亡。因为官方信息并未公布死亡原因,当地人议论纷纷。4月2日,“泸县发布”再称:经公安机关现场勘验、尸表检验和调查走访,赵某损伤符合高坠伤特征,现有证据排除他人加害死亡,具体死亡原因需依法按程序待家属同意后尸体检验确认。这一通报中,前面说“现有证据排除他人加害死亡”,后面则称“具体死亡原因还须尸体检验后确认”,被指逻辑混乱,尚未尸检怎么先得出了结论?
根据传播规律,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有“黄金4小时”法则。在4小时的时间窗口内,如果能及时而有步骤地发布权威信息,可以达到最佳效果。然而在这一事件中,头两天的宝贵时间,都在官方“惜字如金”和闪烁其词的通报中,白白流逝。而与此同时,关于死者遭遇校霸敲诈、打伤身亡等传言早已满天飞。
除了官方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充分之外,还有对媒体采访的重重阻挠。4月5日,新华社记者在《三问泸县中学生死亡事件:拿出澄清谣言的事实需要多久》一文称,采访时遭遇警车拦路,“镇村干部,实施各种暗示威胁干扰,迫使采访对象不敢说真话”,“记者被当地的种种电话骚扰则更是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正是这一系列“抱薪救火”的做法,让更具体、更详实的信息无法传播出去,公众自然也就很难知道真相。
古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泸县当地一味封堵信息,只会让真相无路可走,从而导致猜测更甚,事态更不可控,当地政府的公信力遭到严重的损害。在这一事件的处理中,泸县当地的做法已然成为一个失败的典型,堪为镜鉴。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考验地方政府部门的责任感与应急能力,必须慎用手中的权力,不可捂瞒打压。而且,在法治社会,也应该严格遵守程序,通过严谨的调查和分析来引导舆论,让事实说话,让细节说话,才能真正让群众信任,让舆情平息。
九州体育辣蛤蜊评论(
/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