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青岛交警李沧大队公布自2016年1月至10月期间,易发交通事故的十条道路及十个路口。
教您使用“微警事故通” 交警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最终程序为出具事故认定书。而在这一步实现之前,诸如车辆检测等众多步骤需要向当事人送达以便让对方确认,也就意味着需要事故当事人多次前来签收各种文书。随着交通高速发达,各地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日渐频繁,发生交通事故涉及外地车辆也越来越普遍。实现微信送达之后,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尤其对于外地车辆,完全可以按照其原计划返回原地,通过微信远程电子文书送达,而不需长期逗留,额外花费大量的金钱及时间,等到当事人到事故科领取认定书时,再对送达文书进行签字。
“交通事故的处理,涉及众多专业化要求,普通民众往往不是很熟悉。因此,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提供的材料多数存在遗漏不足,而补充修改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当事人不得不多次往返,办案交警也不得不一件事故多次处理。如实现微信审核,当事人可以预先将需要提交的材料通过微信方式交由办案交警审核,确认无误之后,再将实物正式递交。这样,既能使当事人不需要跑冤枉路,又可以节约双方的时间精力,按时结案,更避免了因材料问题产生额外的纠纷。”李沧交警工作人员介绍说。“五位一体”的联动调解机制是让当事人在一个大院内,足不出户将事故解决完毕。而包括交警部门、人民调解、巡回法庭、法律援助及保险公司等多个部门虽已在李沧事故科设立办公点,但是还处于工作上各自为政的初步阶段。网络是现今社会最方便、最快捷、最普及的社交工具,要真正要实现“五位一体”的目的,就需要与网络结合。通过微信公共号的开通,是实现真正“足不出院”解决事故的扎实的第一步。
率先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联动机制 根据《山东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青岛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规定,交警李沧大队以打造“山东省一等事故处理岗位”为契机,以深化道路交通“平安行·你我他”行动为平台,针对救助基金申请中发现的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清、申请人办事不畅、伤者得不到及时救治等问题,大胆尝试与李沧区卫计局以联合发文的形式,在全市率先建立区级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联动机制,理顺了救助基金申请办理流程,明确了部门职责,缩短了救助基金的申请时间。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年初的时候,经李沧交警大队党总支研究决定,将建立“李沧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联动机制”纳入大队年度工作目标。通过全面深入排查,摸清交通事故社会救助中的突出问题。在加强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建立李沧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联动机制。
城市信报记者 张林盛 通讯员 李国荣 韩通
(来源:九州体育-城市信报)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