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 郭振亮 王永红 王虹程
开海啦,出海喽。出海渔民面期盼着能在开海第一天捕出一网“开门红”,久等在港口码头的“老青岛”都盼着能尝上这本地情结的“第一口鲜”。9月1日,本报记者奔赴沙子口码头、南姜码头、里湖码头、港东码头等多个码头,探访海鲜码头产出的“第一网”。
【现场】
海鲜码头“第一网”上岸 “渔船回来了,快看看这第一网都有什么海鲜。”9月1日下午2点左右,记者在沙子口里湖码头见到了第一艘渔船回港,岸上等待的众人一拥而上,都想看看这出海“第一网”。
记者看到,“船老大”先把船用绳索固定在岸上,回到船上把已经分类装在渔网里的爬虾、比管、八带、螃蟹等海鲜放到海水里,慢慢地把海鲜里的泥沙涮洗干净,再递给岸上接应的人。里湖码头旁边就是一大块空地,打上来的海鲜都是直接被拿到空地上现场交易,随着回港的船只越来越多,这块空地渐渐地变成一个小型的“海鲜市场”,前来购买海鲜的人也渐渐多起来。“这个螃蟹怎么卖的?”“能不能便宜点?”“虾虎给我来三斤”看着新鲜的“海货”上岸,顾客们都争先恐后地挑选又肥又大的“海鲜”,还有的顾客直接到海边等候,船一靠岸就从船上买下最新鲜最好的海鲜。安静了几个月的“海鲜市场”,在9月1日的下午重新热闹起来。
开海第一天的港东码头,格外热闹。9月1日下午,近百艘渔船陆续靠岸,带回了不少好东西。渔民刘元喜一脸兴奋,这次出海,他带回了整整100斤虾虎,只见他在船上麻利地将海货进行分拣,挑选出个头和新鲜度较好的,期待卖个好价钱。记者在刘元喜的船上看到,除了虾虎,还有对虾、比管、鳗鱼、螃蟹等。据刘元喜介绍,当前螃蟹的价格在每斤二三十元左右,虾虎在十几块钱左右,今天的捕捞量还算可以,跟去年基本持平。
【尝鲜】
老青岛资深吃货的“本地海鲜情结” “本地的海鲜就是比外地的好吃,虽然说平常咱们吃的最多的还是外地的螃蟹,但是中秋节快到了,咱肯定也得偶尔奢侈一把,弄点本地的蟹子尝尝。”家住福州北路的王先生在中秋节要招待自己家亲戚,做足了准备要选购上好的本地螃蟹。
“前一段时间是要吃公螃蟹或者二母子,就算是现在,螃蟹也不是很肥,虽然价格蹭蹭涨,但是也得等一等。”王先生认为。
但是在港东码头岸边,商贩以及周边社区的居民早已经挤得满满当当,另外还有不少市民大老远赶来一睹开海盛况。今年24岁,家住李沧区的赵子健研究生开学在即。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他也是个正宗的吃货。每年开海,他都要赶到码头淘点新鲜海货。今天,他一大早就和朋友来到了港东码头守候。“转了这么多地方,还是港东码头的虾虎好吃,个头肥味道好,买了虾虎也不用带回家,直接在码头上的饭店现场加工,光我自己就能吃一盆。”
大老远赶来尝鲜的吃货还真不少。家住市南区的张淑翠女士港东社区有亲戚,为了买到最新鲜和地道的海货,她特意叫来了亲戚一起。刚走了几步,她就被闪闪发亮的比管吸引,一下子买了4斤。“你看比管头这个地方很亮,说明很新鲜,比管的吃饭特别多,炖豆腐、炒白菜、炒肉都行,一会再在王哥庄买块海水豆腐,很长时间没吃到本地新鲜海货了,今晚赶紧回家解解馋。”
【聚焦】
开海首日不少渔民“望洋兴叹” “今天开海第一天打上来的海货比往年少,感觉不是很满意,往年开海当天的货能卖三四千元,今年也就能卖一千多元。”停靠在里湖码头的船老大张勇告诉记者,也有可能是这几天刮北风的原因,后面几天再出海看看吧。
“前两天的时候,风力一直很大,比方说岸上感觉有三四级风,那么海上肯定就是五六级风,对于出海捕捞非常不利,船都走不稳,别说捕捞作业了。”沙子口老码头姜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码头混迹二十多年,就光看开海这几天来说,海货大量靠岸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近海捕捞的顶多就是一些小海鲜,八带、小杂鱼什么的,对于整个海鲜市场来说,供应量太少,所以整个海鲜市场的价格肯定还是涨的。出海作业的渔船和收货的渔船基本上是同时出海,今年海鲜的产量如果能和去年差不多的话,那么这些渔船至少也得三天才能回来,再长的话五六天也许才能回得来,到时候本地海鲜的供应量可能会有上涨。”姜先生分析说。
记者调查了解到,开海首日不少渔船却选择停靠码头选择观望,“出去之后风险其实也挺大的,如果一网下去啥都没有或者也就只够个人工费,那还不如不出海,等过两天看看情况再说。”岸上渔民告诉记者,开海第一天其实海上风挺大的,出去的船也都是跑个十几海里的近海,有经验的老渔民很多选择不出海。
【调查】
“青岛号”渔船多为外地船员 1日下午3点左右,把海鲜送上岸的渔民张勇回港后正在码头缝补渔网,一针一线动作非常灵活,与眼前这个“壮汉” 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回港后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船只和渔网,船上的发动机、油箱等各个部位,渔网破了就要缝补一下。”张勇边补网边说,虽然今天是开海第一天,但是出海的船并不是很多。
据了解,今年四十多岁的张勇是四川内江人,来到沙子口以后就以打渔为生。“我都来沙子口20多年了,也打了20多年的鱼,已经习惯了这种漂在海上生活。”张勇笑着道,现在自己买了一条船,打算一直干下去。记者了解到,沙子口很多渔民都是外地人,当地的渔民大部分都转行了。“这一片住着的大部分都是外地渔民,当地渔民有的转行了有的就把船租给外地人打鱼。”张勇告诉记者,可能是因为现在海里 “货”的数量一年不如一年了,有时候出海一趟下来赚不了多少钱。
不光出海的渔民开始“外地化”,做海鲜生意的商贩也有大量的外地人,“我老家是东北的,在青岛做海鲜生意也有五六年了,这行一开始感觉还行,但是这两年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干了,总体感觉是整个市场上做海鲜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跟经济环境也有关系。”青山路农贸市场一位海鲜摊主告诉记者。
【建议】
渔船上岸可以捡漏“三茬螃蟹” “出来旅游能碰上开海,吃上刚从海上打捞上来的海鲜,真是非常幸运。”里湖码头上几个年轻“驴友”感慨道,他们是来自内蒙古,这次出来本来只是想看看大海、住住海景房,没想到正好赶上开海吃上新鲜的海鲜,“真是撞大运了。”
临近3点,港东码头靠岸的渔船越来越多,渔民负责从船上往下卸货,家里的女人们则在岸边进行销售。从四面八方来的商贩们现场和渔民讨价还价,将刚上岸的海货一筐一筐装上车。记者了解到,商贩们对海货的新鲜度要求较高,通常不收购已经死去的螃蟹和虾虎,除了自己吃、送亲戚一部分,渔民会在码头摆摊,卖给来往的顾客。而这部分海货,价钱差的很大。拿虾虎举例,活蹦乱跳的虾虎在码头上一般卖到10~15元一斤,而死去的虾虎,能卖到10块钱三斤,差别相当大。“太便宜了,5块钱就买了一袋子,简直难以置信。”家住烟台的葛先生在青岛工作,对于这种“捡漏”,他觉得相当不可思议。“如果不作为礼品送人,完全可以买些,这边的渔民都是当天出海当天回来,虽然已经死去,可新鲜程度一点也不差。”
“很多人都说在港口那么买到了很便宜的海鲜,但是到家里吃的时候才发现很多螃蟹都很瘦,这其实也正常,因为靠岸之后海鲜贩子就要挑‘头茬’螃蟹,然后是二道贩子的‘二茬螃蟹’,最后剩下的一点基本算是给钱就卖了,肯定也有剩下的比较小的或者残的肥蟹子,但是大多数属于挑剩下的‘三茬螃蟹’,这就需要火眼金睛了。”业内人士建议说不能只图螃蟹便宜,也要看清“瘦螃蟹”。
记者了解到,港东码头的渔船出的都是近海,小船上通常只有一个人,稍微大点的船会另外再雇一个工人,根据潮汐规律,当天出海当天靠岸。渔民老刘告诉记者,潮水每天推迟48分钟,每户渔民家中都有潮汐时刻表,有的时候是早上四五点钟出海,有的时候是半夜,时间不固定。“通常来讲,在中午12点到下午1点靠岸,农历的初八到十一、二十三到二十五这两个时间段,能提前到上午10点靠岸。”老刘说,“靠岸后,船老大们要在船上整理海货、渔网和渔船设备,家里的女人要在岸边负责销售,靠岸后还要忙碌近4个小时才能结束。”
【声音】 海鲜加工商人李升起:我骑着三轮车一早就在码头等着了,这次来主要是想多收些虾,回去自己加工成崂山特产金钩海米。我自己家里平时就加工制作金钩海米,因为对金钩海米的质量要求比较高,所以每次都是到码头收购最新鲜的虾制作成海米,今天开海第一天就想过来看看多’一些,现在虾比往年少了,能收到少算多少吧。
60岁的孙明华老人:就为吃个新鲜的海鲜,我大老远从市北坐公交过来的她知道今天开海,中午一点多就早早来到码头等着了,一家人就爱吃海鲜,这憋了三个月没有吃到新鲜海鲜了,开海第一天就跑来买,晚上回家过把海鲜瘾。
河南庄农贸市场海鲜摊主王女士:开海第一天,农贸市场肯定是还没有本地海鲜,很多出远海的可能一星期才能回来,不过近海的可以当天回来,带回来一些小海鲜,开海第二天可能会有一些本地的八带走进农贸市场。在海鲜价格上,最近一段时间可以说涨得比较厉害,也接近中秋节了,买的人也多了。前一段时间农贸市场上还有30元-35元的螃蟹,现在基本就是40元-45元,好一点的都涨到50元了,海螺、海蛎子价格是略微上涨,小虾的价格一直挺高,蛤蜊和其他海鲜的价格暂时还没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