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最美家庭" 看他们如何诠释"温良恭俭让"

2016-08-19 15:35   来源: 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半岛记者 高晓飞 图/受访者提供

  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都有一个良好的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风,每个家庭有不同的“约法三章”。家风正则家业兴,良好的家风,不仅奠定了个人成长的基础,更是为人做事准则的必要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题中之意。那么,八大关街道,都有哪些好的家风在不断传承,而又有哪些好的家风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今天本报带您走进八大关街道的几个“最美家庭”,领略体会他们的家风。

  温和待人,不生气不计较

    2016年市南区“最美家庭”:邓国君一家(金口路社区)

  今年邓国君老人已经96岁了,作为老寿星的他精神矍铄,坚持每天看报,状态良好的他自然离不开家人细心照顾,而让更多人感到好奇和羡慕的是,四代人住在一起,一共十多口人,几十年来却从未吵过架,红过脸,说话更是温温和和的。

  “父母从小九州体育的一个重点就是,说话不要太大声,和长辈不能嚷嚷,碰到问题后,要有商有量。”邓国君女儿邓萍说,他们家里多年来一直有个要求,就是说话不让太大声,好话好说,有商有量。邓萍说,他们家搬到八大关街道已经四十多年了,但这些年来,家里从未有过彼此嚷嚷的情景。“好言好语说着,都能把问题解决了,为什么要恶语相向呢?”邓萍说。

  据了解,邓国君共有子女五个。老人现在是四世同堂,家庭环境温馨和睦。而孩子们从小受到的九州体育就是要温和待人,要诚信待人,尊老爱幼、热心助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不管家里多困难,他们父母都要千方百计节省给老家的姥姥和大爷大妈寄钱寄东西;不管遇到何等难事,都要一家子人坐在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无论遇到什么样委屈时,都不能大声嚷嚷,都要静下心来,把事情说明白。

  温和待人,不生气,不计较,是老邓家多年来的家风。

  父母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榜样的正能量熏陶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父母用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带动着孩子们。邓国君家就是这样。

  家人之间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家里现有三十多口人,每每节假日,这个大家庭就开始聚会了,一家子人从未彼此红过脸,在照顾老人这件事上,更是争先恐后。多年来从儿子儿媳到女儿女婿每个人都很孝敬老人,一天三餐,都先问问老人想吃什么,为了不让老人寂寞除了不时和老人聊天外,还为老人订报纸,为了防止老人肌肉萎缩,每天晚上都给老人按摩。

  邓国君家的规矩还有这些

  1、无论多忙,常回家看看。

  2、一家有难,全家都要帮忙,绝不坐视不管。

  3、碰到问题,不能慌乱,冷静下来再说话。

  与人为善,遇到难处就要帮

    2016年市南区“最美家庭”:王玉红一家(太平角社区)

  8月11日晚上六点半,54岁的王玉红家准时开饭了。她坐下后的第一件事是将米饭送到姐姐嘴边,时不时拿出纸巾擦一擦姐姐嘴角的米粒,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姐姐吃完了饭,她就领着姐姐在小院里凉快了一个小时。随后扶上楼,开始帮着姐姐洗澡,哄着睡觉。八点半多,她才忙活完姐姐的事情。“每天都这样,早晨五点多姐姐就起床了,我得先给她穿好衣服,洗好脸,然后赶紧做饭,其实一天下来,我大多数时间都在为她忙。”王玉红笑着说,自己虽然感觉有些辛苦,但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姐姐就是她生命的另一部分,照顾姐姐是她35年来的使命。

  由于自己照顾人在社区出了名,她便被推荐为社区的残疾人联络员。“我妈妈和姐姐都是残疾人,我很明白残疾群体的需求是什么,也希望能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帮助到他们。”王玉红说,和社区的残疾人群体随时保持联系,走家串户,随时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动态,一旦有人需要帮忙,她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这些都是她必须要做到的事情。今天帮着这个人复印身份证,明天帮着那个人去送材料,后天就是忙着宣传各种政策,一天24个小时,王玉红用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寥寥,尤其是对残疾困难老人,她更是格外上心,入户嘘寒问暖是她最常做的事情。照顾别人,成了她的重要工作。而了解王玉红的人还知道,她曾经悉心照顾家里的两位老人,直至去世。

  从亲人到陌生人,她都拿出了百分百的爱心。有人说,有一种美丽叫善良,那是开在人性上的高贵之花。或许这句话形容王玉红是最合适不过。而这一切都源于她良好的家庭教养。“做一个善良的人,诚实的人,有爱心的人,这些都是我父母一直教导我的,我也一直在努力做,认真对待生活和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即使偶有辛苦,但只要能帮到别人,就觉得幸福。”

  王玉红家的规矩还有这些

  1、叠不好被子,不能出门。

  2、今日事今日毕,不把家务活留到第二天。

  3、家里收拾整齐,不乱放东西,放置要整齐。

  4、尊敬长辈,用心对待老人,力所能及伸出援手。

  蔡真一家。

  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

    2015年青岛市“最美家庭”:蔡真一家(福山路社区)

  今年51岁的蔡真是福山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蔡真一家2015年荣获青岛市“最美家庭”荣誉称号。而这一切源于她对老人的悉心照顾,恭敬孝顺的她在工作的时间里忠实地履行一名社区工作者的职责。八小时以外她默默地恪守着“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

  蔡真结婚至今已有25年了,由于蔡真的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自结婚之日起,蔡真就一直与公婆共同居住。两位老人小到喝水、穿衣服,大到看病外出,都是由蔡真一手操办。婆婆有心脏病,蔡真在这点上一直很注意,每天定时给婆婆量血压,提醒婆婆的用药。每天,蔡真帮婆婆起床、穿衣、刷牙、吃饭、按摩、烫脚、通便,这些细致繁琐却又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几乎成了她两年来固定的生活模式。在蔡真的悉心照顾下,婆婆于2007年安详离世。

  2013年8月份,蔡真公公因脑血栓住院。发病前蔡真就细心地发现公公的动作比平常慢了,正是由于发现得早,所以病情得到了控制。由于老人吃惯了蔡真做的饭菜,蔡真担心老人不习惯医院的饭菜,蔡真都是每天早上先送公公去医院打吊瓶,安顿好了后再回家准备老人的午饭。一个炎热的夏天,天天如此。

  其实,像这样点点滴滴的事还有很多,在这漫长的25载岁月中,蔡真以拳拳之心无怨无悔地侍奉于父母双亲身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其他成员做出了表率,赢得了单位同事和亲朋好友的称道,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现代孝廉”的典范形象。“从小父母就这么九州体育我们,要孝顺,我们在身体力行,也在影响着孩子。”蔡真说,从小自己受到的家风就是要孝顺,对老人要恭敬顺从,尽能力满足老人的生活需求。

  蔡真家的规矩还有这些

  1、有事一起商量,开家庭会议,和气解决问题。

  2、孩子在家时,让孩子参与到孝敬老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

  3、遇事不慌张,不计较。

  “不剩饭菜”,两岁半的孩子都会

    2016年市南区“最美家庭”:葛源一家(红岛路社区)

  妈妈,你快看,你的重外孙都知道不能剩饭了。”8月初,高俊英的女儿将一段视频发给了高俊英。视频中,一个两岁半的小孩在饭桌前,吃完饭后将一粒掉在桌子上的米饭有些笨拙地抓了起来,塞进嘴里。这个仅有两岁半的小孩是高俊英的第四代子孙,视频中,女儿说了一句话,让高俊英感动了很久。“你放心,妈妈,咱们家勤俭节约的老传统我们会一直传承下去的,这是咱们家的家风,绝不会丢。”虽然这段视频已经发过来近一个月,但高俊英和丈夫葛源依旧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脸上总是挂满了笑容。

  今年85岁的葛源和高俊英夫妇,是红岛路社区的居民,同为老师的老两口在家教家风的建设上,能写满一本书。无论是从祖辈传下来的,还是后来立的规矩,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子女。俭以养德,是老两口从上一辈继承下来的,无论家庭如何富裕,无论生活得到怎样改善,吃饭不剩米粒是家中最早立起来的规矩。粒粒皆辛苦,在葛源家里不是一句空话,如果出现孩子不节约的现象,老两口从来不吝啬语言,直到纠正为止。

  而在高俊英看来,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所以她时刻在践行着简单节约的生活理念。一条铺了二十年的床单,最近又破了一个洞,这已经是第四次修补了。床单的正中央破了一个洞,高俊英想了一个办法,从中间一切为二,从两头重新接起来,而这些都是她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缝起来的。在用水上,高俊英在社区里是出了名的“废水利用”典范。厕所里永远备着两个大桶,洗米洗菜剩下的水再拿来刷拖把。冲厕所基本不用清水,全部用这些废水。而这些好习惯,都在子女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现在高俊英说自己特别满足,满足的是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更满足的是这一切来源于一些良好的家庭习惯。“你知道我每天为什么都乐滋滋的吗?因为我看到了一些好的习惯在后代的身上得到了传承,我就特别知足。”采访结束后,高俊英这样说。

  葛源家的规矩还有这些

  1、别人的家务事,不打听,不掺和,不传播。

  2、道听途说来的消息不做评论,也不急着下结论。

  3、碰到好的事情,要主动去接纳,去学习。

  4、在单位上,不闲言碎语,尊敬领导。 

  5、学无止境,无论学历如何,不吹捧,不骄傲,继续学习,向更高的领域迈进。

  6、升了官,不在子女面前提及和强调,不给孩子养成优越感的机会。

  多谦让,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2016年市南区“最美家庭”:黄宏广一家(八大关社区)

  黄宏广、刘巧玲夫妇在对子女的九州体育上可圈可点,是不少人艳羡的对象。

  在这个年代,三代八口人,挤在一个屋檐下。房子不大,却从不缺欢歌笑语。很多人会问,“老黄家,你们家有没有什么相处秘诀,你们这么多人,却从未见你们红过脸。”这样的话,黄宏广已经听了很多遍了,对于这样的提问,他总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而如果精简到一句话,他肯定会说,“谦让和包容”。因为在他眼里,家风指的不仅仅是一些动作,更是一些长期坚持的习惯和深入骨髓的思想。“我们从来是以包容博爱之心引导孩子修身立德健康成长。”黄宏广说。

  三代八口人,来自不一样的省份,生活习惯大不一样,如何调和其中的矛盾,老黄很有一套,而这一套本领也渐渐在子女身上得到了体现。“省份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总会有很多摩擦,这样就需要大家彼此谦让和包容。”他给记者说了一个例子,因为地方习惯不一,就如何处理家务事上,女儿和女婿出现了矛盾。女婿气头上更是顶撞了岳母刘巧玲。“很多家庭,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免不了一顿面红耳赤,但在我们家,并没有发生。”黄宏广说,他们采取了平静处理的方式。等事情平静下来后,以平常心敞开谈了谈。

  “矛盾不可避免,但如果都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在黄宏广的嘴里,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是他挂在嘴巴最多的一句话。谦虚礼让是这个家庭必不可少的调和剂。而这一点也在孙子外孙身上得到了印证。上车先给老人让座,遇到不懂的问题,谦虚好学,遇见长辈和老师,礼貌问语更是必不可少。

  黄宏广家的规矩还有这些

  1、吃饭前,大人不坐下,孩子不准动筷子,家长在做饭,子女要主动参与进来,摆好碗筷。

  2、对长辈,不能大声嚷嚷。

  3、遇到好东西,要及时拿出来分享,学会分享。

  4、子女做错事,家长先反思做得好不好。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