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源自清代《张氏医通》记载的白芥子发泡疗法,分别在头伏、中伏、三伏的第一天进行,以提升阳气,达到“冬病夏治”之目的。调查发现,在请求“三伏贴”治疗的市民中,不仅有老人、小孩,也有年轻人。有人想通过伏贴改善睡眠;也有人不知“三伏贴”能治哪些病,只是出于好奇,想来体验一下;还有人以为贴敷能“包治百病”;另有一部分人尽管知道“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但误认为贴敷贴能根治哮喘,盲目跟风加入“三伏贴”治疗。
三伏贴,到底是什么?
城阳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郭明霞介绍,“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理论,按照季节时令的特点,按照“天人相应”的理论,结合天灸、经络与中药,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后,直接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
郭主任表示,“三伏贴”是一种“治未病”的方法,预防疾病的生成、发展、传变、复发,即未病先防、患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凡是在秋冬季或春初气候较寒冷的季节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均可以进行贴敷,但是要适时贴用以达到最佳效果。“我们的‘三伏贴’时间分别是7月15日到17日第一贴,7月26日到28日第二贴,8月4日到5日第三贴,8月16日到17日第四贴,市民们可以借鉴参考。”郭主任告诉记者。
三伏贴,到底有什么用?
目前各地常用的“三伏贴”有鼻炎贴、成人咳喘贴、小儿咳喘贴、防感贴、脾胃贴、风湿骨痛贴、肾病贴、肝病贴等十余种中药敷贴剂。对于每一个病人是否适合中药敷贴治疗、应该怎样选择敷贴治疗、选择哪种敷贴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应当先请教中医专家。
郭主任表示,三伏贴作为一种健康,无疼痛、无任何副作用的一种传统疗法,市民如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气管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关节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肠道疾病等,妇科疾病如痛经、产后身痛、月经失调等,均可进行“三伏贴”贴敷。
“但是要注意,‘三伏贴’不是万能的,不能代替日常治疗,不能完全代替正常的药物治疗。对于多种中老年慢性病,通过冬病夏治并不能将其完全根治。‘三伏贴’只是让患者减少发作危险或阻止病情发展。”郭主任告诉记者。
三伏贴,不是人人都能贴
据介绍,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咳黄色浓痰、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等,应禁用三伏贴;孕妇及2岁以下的婴幼儿,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患者等,应慎用三伏贴。
此外,郭主任提醒,三伏贴的使用注意事项还是很多的,大家需要时刻关注,比如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宽松,避免过多出汗;贴敷期间饮食应清淡,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避免烟酒,忌食海鲜、牛羊鸡肉、蘑菇、香菜、韭菜等食物,以免诱发过敏反应及减弱药效;如出现小水泡,不必特殊处理,需保持背部干燥,待其自然吸收;小儿、久病、体弱、消瘦者,贴敷时间宜短等。值得提醒的是,虽然贴敷疗法最早也叫“发泡疗法”,因为皮肤起泡后治疗效果更好,但是穴位贴敷部位水泡的出现与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敷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不可盲目追求起泡。
文/图 本报记者 高勇男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