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匠杨林:跨越三大洲的汽车“医生”(图)

2016-05-17 14:58   来源: 九州体育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杨林对车的零件进行检视



  九州体育5月16日消息  在重卡行业产能过剩局面愈加紧张的今天,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依靠着自己的研发制造实力,将“青岛制造”一步一步带出国门。这其中少不了流水线上每一位工匠的心血。在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有一位跨国汽车“医生”——杨林,凭着自己对汽车行业的爱好和对“一汽”的民族情结,在六年的时间里,背负着为海外客户服务的使命,走过了三大洲,十几个不同的国家,为民族卡车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上午,记者在青汽公司即墨工厂见到了穿着一身蓝色工装的杨林。他正忙着为一辆刚刚下线的卡车做着调试检查。这种型号为JH6的重型卡车,是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刚投入市场的新车型。如同孩子出生之后,先做检查一般,新车在出厂前,也要由整车调试工,来做一次全面调试。杨林的工作就是给下线车辆做一次全面的“体检”,排除可能存在的一切故障,今年一月份,从菲律宾回来后,杨林就一直在为这款新车型做出厂调试。

  

王林操作升起驾驶室



  寒窗苦读,志在圆自己的汽车梦

  一名医生想要攻克疑难杂症,离不开求学的寒窗苦读,更离不开临床阶段的千锤百炼,给汽车“治病”也一样。

  杨林的爷爷、父亲都是跟卡车打交道的,从小的耳濡目染,也给少年的杨林,烙下了深深的汽车情节。对汽车的热爱,就像家传的基因,流淌在杨林的血液当中。因为这份爱,1995年,初中毕业的杨林,在面临人生第一次选择时,毅然决定到当时青岛汽车厂的技工学校深造。三年的技校生涯里,他如饥似渴学习专业知识,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毕业后如愿进入一汽。在面临岗位选择的时候,学汽车电路出身的杨林,却更想做整车调试工作。

  “做整车调试可以开车嘛!”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杨林给出了这份最为简单的答案。“从车上一上一下,车就修好了”,这是杨林对当时调试工作的认识。然而,真正参加工作以后,他才发现,看上去不难,其实自己的所学只是冰山一角,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整车调试工面对的汽车故障各式各样,要做一名合格的整车调试工,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理论,更要具备专业的操作技能。

  从电工到调试工的转型,杨林下了狠功夫。单是为了研究发动机,他甚至不惜用一年的时间,到外面拜师学艺。当时,工厂附近有一家汽车大修厂,每当下班后,杨林就会到修理厂向维修老师傅请教,了解发动机经常出现的各种故障。每当有发动机大修,他都要让老师傅们提前告诉他,一次,已经是晚上的十点钟,当得知维修厂要大修发动机时,他立马赶到维修现场,认真学习每一个维修过程。正是靠着这样的执着,经过一点一点地学习和积累,杨林渐渐从一个门外汉逐步成长为一个具备了专业技能的整车调试工。

  

杨林正在为车头检修零部件



  精湛技艺,勇夺全国冠军

  “修不难,判断难”,这是杨林对整车调试工作最深刻的领悟。正如医生治病首要是判断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一般。多年的勤学苦练,使杨林练就了快速判断车辆故障,并消除故障的绝活。2009年,在全国载货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中,杨林从全国各地的三十多名高手中,脱颖而出拔得头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个比赛,要求选手们在半个小时内,排除车上的六个故障。这六个故障,都是评委精心设计的,非常刁钻。而杨林仅用了20分钟,就率先无误地完成了。

  杨林说,当时一道题是车辆可以启动,但排烟管是冒黑烟的。面对这个难题,大多数人通常会认为是发动机出了故障,而拥有丰富经验的杨林通过逐步排查,发现是中冷器出现堵塞,而且是半堵的。病因找到了,自然“药到病除”。

  勤奋努力的工作,也让年轻的杨林先后荣获了中国一汽优秀员工、青岛市“青年岗位能手”、中国一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成为一汽集团生产操作类一名专家人才。

  传授技艺,带动团队不断向前

  杨林说,获奖并不意味着就达到了奋斗的目标,在漫漫人生旅途上,自己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用实际行动回报企业的培养,把自己的技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同事们,帮助大家一起提高和进步。

  为了能够提高整车调试质量,增加解放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他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积极开展调整教材编辑与课题的研究工作。形成了《新版整车调试工艺流程》和《整车调试操作流程的优化工作》等指导性教材,工艺培训和流程优化后,整车调试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同时,他通过言传身教,积极培养年轻人才,在稍后的一汽集团公司举办的百工种技能大赛中,经过他培训的员工,当中有很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长为一汽集团的技术能手。

  走出国门,中国技师让老外刮目相看

  作为一汽青岛公司的维修“大拿”,2010年,杨林成为公司派往海外市场从事售后服务的第一人。当时,从来没出过国的他曾兴奋地一夜未眠,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此后要面临的艰辛。

  在乌干达工作期间,当地气候炎热且交通状况极差,杨林开展售后服务和培训,从一个城市辗转另一个城市,往往需要一天的时间。期间只能用饼干和面包充饥,晚上也只能吃当地一种用捣碎芭蕉蒸熟做成的食物,怪异的味道,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根本接受不了。这些,杨林都一一克服。在他心里,走出国门,肩负着更多的是对解放品牌和对客户的责任。

  从东南亚到非洲,再到南美洲,六年间,杨林的足迹遍布近十个国家。身在异乡,生活不习惯不说,工作强度也丝毫不比国内差。在南美洲的高原国家玻利维亚,杨林就曾接到一项紧迫的任务,要求10天之内调试150辆新车,平均一天十五辆。 这项工作,在平原地区,对一个人来说,已经相当繁重,何况是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为了确保如期完成工作任务,早晨七点钟,来不及吃早饭的杨林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就这样,从早上到中午,杨林都是饿着肚子工作,等忙完一天的工作已是晚上的七点多钟。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天之内,杨林顺利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其敬业精神和工作质量,也得到了外方的高度赞扬。

  杨林说,他喜欢挑战,而海外的经历,就像是去完成一个个高难度挑战的过程,其中有苦有累,也有满足和感动。2014年,在一汽的南非工厂中,杨林带了三名当地的徒弟。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他克服语言困难,硬是把他们从零基础变成了能满足当地需求的维修技工。

  从年仅37岁的杨林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奋、敬业与责任,深深地感受到了对工作的认真、专注和精益求精。杨林说,对于工匠精神,他认为就是一种对工作、对质量、对客户的坚持不懈,做好、做实、做精,就是要让用户对你的产品刮目相看。

  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我们中国工匠的本真。而杨林这样的产业工人,正是我们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信心所在。

  文 刘子琳

   [编辑: 董芳]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