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是中国拳击发源地 第一条好汉名叫江志璧

2014-05-22 09:51   来源: 九州体育-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上个世纪60年代,“瓦西”这个名字在青岛可谓是如雷贯耳。王铎说,那时候只要一提到“瓦西”,人们就会联想起“翅鳞”、“涨颠”、“展扬”这些青岛独有的词汇。这些青岛话都有风光、桀骜不驯和目空一切的意思。“十几年前,我曾有幸采访过这位青岛拳坛的风云人物,那时候他已经68岁,个头不高,鬓发斑白,但仍保持着‘包打天下’的拳击家风范。”王铎介绍,江志璧是青岛人,最早他是个撑杆跳运动员,20岁的时候被选到山东省体育训练队。1958年,贺龙主管体育运动,决定在1959年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设立拳击项目,于是各省开始挖掘练习拳击的好苗子。因为撑杆跳跟拳击一样需要超强的臂力,于是江志璧就被选到了山东省拳击队,与他同期训练的还有青岛的杜学礼、赵国铭等。那时候中国与前苏联关系非常好,所以在省队锻炼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起俄文名字,“瓦西”这个艺名就是那时候取的。那时候队里还有叫“费加”“阿廖沙”的,只是后来江志璧搞拳击出了名,大家都记住了“瓦西”这个名字,而别的就渐渐被淡忘了。

  加入省拳击队后,“瓦西”随队去上海参加了华东拳击训练班,指导老师就是著名的“亚洲毒蛇 ”郑吉常。江志璧曾说,自从跟随郑老师学习拳击之后,就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拳击事业。但可惜的是,努力的训练没有让他站在全国运动会的赛场上。第一届全运会召开之前,在南京的一次拳击比赛中发生了意外,一位拳手在拳台上被打死了,所以国家临时取消了全运会上的拳击比赛。得到这个消息时,瓦西和队友们非常沮丧,但因国家体委没有说从此取消这个项目,所以他们还是满怀希望地继续练习。1960年,江志璧被分配到了新疆体校当体育教练。1962年,为了服侍母亲,他回到青岛,在自家院子里开始了民间拳击生涯,他以拳会友,没过多久就在岛城名声大震,成为了人们口中的“青岛最能打”。“他曾对我说过,多少年来,他没有一刻离开过拳击,连做梦也做的是拳击的梦。”王铎说。

  传说中的两江大战

  在青岛拳击界曾流传过一场神秘的“两江大战”。王铎介绍,这两江指的一个是“瓦西”江志璧,另一个则是“山东足球先生”姜通。这场发生于1968年夏天的对决,可以说是青岛业余拳击运动盛极一时的真实写照。

  “姜通本是山东足球队的边锋,膀大腰圆,臂力过人,平时就爱好拳击和摔跤,在济南十分出名。”王铎说,“两江”的相遇是在1968年的夏天,那时江志璧在朋友家中结识了姜通,这时有人提议让两人比一比,究竟谁的拳技更胜一筹。江志璧本就喜欢以拳会友,姜通也不含糊,于是两人就都同意了。一开始他们选定的比赛地点是青岛九中的教室里,但因场地过小又换到了第一体育场的排球场。在这个过程中“两江大战”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天的工夫就轰动了整个岛城,到了比赛当天,第一体育场竟然已经聚集了两千多人前来观战,这下子连体委和公安局的人也被惊动了。小小的排球场是挤不下了,他们又把比赛地点改到了不远处的足球场,但那时刚刚下过雨,场地泥泞根本不适合拳击比赛,况且这个室外足球场没有看台,围观的人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很容易造成踩踏事故,结果这场筹划了一周的“两江大战”就在这样一种不规范的比赛环境中流产了。几天后,还有些不明真相的青岛人到处宣扬说,他们在汇泉体育场看到了岛城最高水平的拳击大战,其实这场对决根本就没比成。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来源:九州体育-城市信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