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统杰
爸爸受惊吓患病妈妈支撑全家
回家就做饭干家务从不买零食衣服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在马统杰身上得到了体现。5月7日,爱心团队一行来到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办辛曹村时,12岁的马统杰正在自家简陋狭小的厨房里帮妈妈烧火做饭。
烟熏火燎中,马统杰不时往灶台里添木头,被浓烟呛得不停咳嗽、流泪。
看到记者到来,马统杰的妈妈张华赶忙将记者招呼进屋。眼前这个45岁的女人身材瘦削,显得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
1993年,张华从老家沂蒙山区来到淄博打工,想通过辛勤劳动改变命运。打工时,张华认识了比她大一岁的马文(化名),两人于1994年结婚,生活虽然不富裕但还算平静。直到2005年,马文在一次驾车外出时意外将一个人撞至身亡。这场车祸除了让马文赔付对方20余万元外,还让他受到了严重的惊吓。从那以后,马文一蹶不振。
随后的几年间,马文的身体每况愈下,还先后患上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无奈之下,张华将两个孩子托付给婆婆,带丈夫外出治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马文的病情有所好转,但还是需要每天吃药控制病情。病情好转后,他找到一份保洁的工作,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
“这些年日子有多苦,简直没法说。为了两个孩子,我也只能这样慢慢熬着啊……”说起这些年的辛酸,张华连连叹气。前些年,她一直在一家塑料厂打工,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靠着夫妻俩微薄的收入和丈夫每年3000元的低保金,张华要照顾全家人的生活起居,要给两个孩子缴纳学校住宿费和生活费,还要负担丈夫的医药费。从2012年开始,张华的身体也吃不消了,只好回家种地,一家人的生活更拮据了。
“两个孩子从来不舍得买衣服、买零食,一回家就帮我烧火做饭干家务。”提起一双懂事的儿女,张华黯淡的眼神有了光亮。
“女儿今年上高三,学习很好,儿子上初一,也很懂事,干重活粗活从来不叫苦叫累……”张华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到了儿女身上。“本想着能走出老家改变命运,但还是一辈子和贫穷作斗争。我受苦受累不要紧,只希望儿女们争气,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
■ 记者手记
每次从贫困孩子家中离开,回头看着孩子和家长站在门口久久不愿离开的身影,看着一双双满含希望的眼睛和一张张真诚的笑脸,辛酸、沉重、无奈、感动……种种感情涌上心头。
“老人摔倒要不要扶一把?有人求助该不该相信他……”在如今这个处处充满提防、怀疑和冷漠的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难被感动。然而,在连续多天走访贫困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被一个个或是辛酸或是励志的故事深深触动。
无论是一个文具、一件衣物、一笔救助款,还是一句真诚的问候、一句发自肺腑的鼓励,在孩子们的心中,都是莫大的幸福。
采访中,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们的笑容。7岁的常云逸脸上挂着纯真的笑容,大声向我们问好;8岁的赵新博紧紧握着奶奶的手,与奶奶相视而笑;狭小的厨房里,忍受着烟熏火燎的12岁男孩马统杰回过头微笑;听到奶奶的叮嘱,提起自己的理想,不太爱说话的15岁男孩尹汝鑫笑着点头……
孩子们的笑容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觉得所有爱心人士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