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具骨骼中选“代表” “头像复原图采用的是‘M32-17’的头骨数据,这例头骨是出土头骨中比较完整且最具有代表性。”王冰说。
记者查阅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2013年12月出版的《东方考古》第10集,其中由日本九州大学和山东大学三名教授共同发表的《山东北阡遗址出土之大汶口时期人骨》中详细介绍了2007年起山东大学、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即墨市博物馆对胶东半岛南岸的北阡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和调查的相关发现,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关于该遗址人骨形态上的特征。埋葬者一览表中,标明了能够确认的个体总数为197具。墓葬一览表显示,编号“M32-17”的头骨挖掘于M32墓葬坑,墓葬形态为二次合葬,性别男,具有22个拔齿,头部无变形。
青岛古人的眼眶较高 “就青岛古人骨骼分析而言,石器时代的青岛古人,眼眶较高、面部较高较平,这些特征都比较接近华北和朝鲜半岛地区近现代人群。”王冰认为,青岛古人为单眼皮、蒙古褶发育较强的几率更高,而其颌骨较平,通常有着平颌特征的现代人,其红唇厚度值通常不会太大。因为缺少青岛及其他近现代山东人群的颅骨资料,无法直接比对近现代
青岛人同石器时代青岛人之间的种系关联。但依据通常的经验估计,近现代青岛人的人类学特征当与其他华北人接近,而后则与山东滕州地区的商代古人和近现代东北亚地区民族有着更大的相似性。可见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华北地区人群的人类学特征还应当发生过一定程度的变化。而这一具体的种系变迁过程,仍需耐心等待更多的考古和人类学新证据出现。
王冰认为,青岛古人特征接近华北和朝鲜半岛地区近现代人群,可能与历史上一支最早起源于山东地区并北上朝鲜半岛的东夷族相关,这个古代民族叫秽人,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3世纪,他们属于东北亚系青铜文化,主要分布在辽东、吉长地区和朝鲜半岛。
青岛古人或源自华南地区 最早的原始农业文化如何起源,一直是中外考古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青岛原始农夫是从何而来的呢?“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地区的古人类迁徙历史十分复杂。考古学家尚未发现北方以‘细石器文化’为特征的狩猎族群过渡为农耕族群的确凿证据,而在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过渡期尚存在超过千年的断层期。山东地区最早的原始农业遗址年代在8500-7500年前,而青岛地区则晚至7000年前。与此同时,在长江流域则发现了超过万年的原始农业痕迹。”王冰推测,山东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农业文化演化过程是由华南地区的原始农业族群北上,创造了之后灿烂的原始农业文化。而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原本生活在青岛地区的猎人族群则因为草原的消失,而退回到北方的草原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