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们回家了!437具抗美援朝烈士遗骸运回沈阳

2014-03-29 08:14   来源: 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子女忆父辈

  从未见过,但你是我的英雄

  在护送遗骸的军车慢慢驶进烈士陵园的时候,64岁的邓菊平就站在路边,手里捧着父亲的黑白遗像。看到军车上“迎接英雄回家”的横幅,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涌动,放声大哭。旁边,她的哥哥邓其平也是手捧父亲遗像,不断哭泣。

  “这一刻,足足等待了六十多年了”,邓菊平哭喊。她希望车上载着的,是自己从未见过的父亲。她和哥哥,都做好了DNA比对的准备。

  他们是著名战斗英雄邓仕均的孩子,1932年就参加红军的邓仕均经历过长征,参加过腊子口、山城堡、平型关等100余次战役战斗。在百团大战娘子关磨河滩战斗中,率连队与日军激战五小时,毙伤日军二百余人,并涉水突出重围。后被授予晋察冀边区特等战斗英雄称号,又被授予“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的称号,获一等战斗英雄奖章。

  1951年1月,邓仕均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任第63军第187师第559团团长。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奉命率部向敌军阵地纵深穿插,在洪川江南岸凤尾山击退了敌军4个营兵力的多次反扑。完成任务后奉命转移,在强行通过炮火封锁地带时英勇牺牲,时年35岁。

  在父亲入朝作战的时候,邓菊平还未出生,邓其平刚刚两岁。“说来也奇怪,一些关于父亲的片段,常常会在我脑子中闪出。”邓其平说,跟父亲分别的时候,父亲骑在一匹马上,母亲抱着他,一家人站在一处山坡上挥手告别。这一幕,成为了父亲留在他脑海中最清晰的印记。

  与哥哥相比,邓菊平对父亲的印象全部来自于外界。来自于文字资料、亲戚以及父亲战友们的讲述。“对于父亲,我常常是充满着骄傲的。”她说,自己的父亲是战斗英雄,战友们常常向她介绍父亲作战时的勇敢。

  在父亲牺牲后不久 ,他们的母亲就改嫁了。从小,她与哥哥相依为命,在父亲战友们的照顾下长大成人。后来,他们兄妹先后参军。“我虽然从来没有见过我父亲,但他依然是我的英雄。”邓菊平说。

  ■老兵迎战友

  这么多年,战友终于回家了

  82岁的胡喜安一早就来到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外边,安静地坐在路边,一言不发。每到清明节或者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的时候,他就会到这里来怀怀旧。

  对于曾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62师605团炮兵连一名战士的胡喜安来说,1950年,是他一生的荣光。那一年,原本是辽宁省法库县一名农民的他,和同村的其他四个年轻人一起,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部队,他学会了开车,后来又成了司机排排长。

  已经八旬的胡喜安,对于许多事情早已记不太清。到现在,他却依然记得在朝鲜战场的九死一生。“我们村里去了五个人,只有我和另外一个人活着回来了。”胡喜安好几次都差点被炮弹炸死,“有一次,整个车都炸坏了,我差点就死了。”胡喜安说。

  胡喜安过一段时间就会和沈阳现在还健在的志愿军老兵们聚一聚,“现在还有一千来人,不过,每一次聚会人都会减少。”

  前两天,他得知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遗骸将要回来的消息之后,非常激动。“我想代表那些还活着的战友们,接接这些牺牲了的战友,我们还没有忘记他们,这么多年了,他们终于回家了。”胡喜安说。

  同样来接战友回家的,还有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射炮501团1连炮排排长李维波。他的胸前一直挂着《老干部离休荣誉证》。对于他来说,18岁所开始的军旅生涯,是他一生的荣光。

  1949年8月,当时的东北军政大学到李维波所在的中学招收学员,他怀着“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满腔热情,怀揣退学后拿到的5元钱学费,离家北上,报考了东北军政大学。那年,他18岁。

  朝鲜战争爆发后,李维波奔赴抗美援朝最前线。和许多那个年代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军人一样,李维波常常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危险的一次,爆炸的弹片距离他只有20厘米。他的双耳被炮声震坏,听力严重受损,致使他一生耳鸣。

  目前,李维波是辽宁省关工委志愿军老战士报告团的一员,他希望,人们不要忘了这些曾经为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奉献过青春、鲜血甚至生命的人。 本版文/图  本报特派记者 周超  孙桂东 (本报沈阳3月28日电)(署名除外)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