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郑颖雪
本报记者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李志军 11月13日上午,记者见到寿光市上口镇付一村"第一书记"杨友泉时,他正在即将竣工的新卫生室现场忙活着。
"‘第一书记’驻村后,村里的变化太大了。"付一村村支书牟建国说。
今年初,刚来到付一村,"第一书记"杨友泉就带领工作组多次登门走访群众。路难行,是村民反映的最突出问题。
"村里很多地方地势低洼,雨天积水严重,一下雨村东边有些屋里都进水。"
"全村就一条南北路,还被大车压坏了,到晒麦子的时候进不来出不去。"
在不断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后,杨友泉决定从硬化村路、畅通水沟、低压改线、统一供水等方面入手,首先改善村里的公共设施。
从帮扶责任单位寿光市卫生局,杨友泉争取到资金10万元,然后又协助村两委清理和征收往年土地承包费欠款13.9万元。
"村民听说修路,捐款非常积极,90岁吃低保的大爷都来捐款,但考虑到他的情况,我们没有接受。"牟建国说,另一位村民刘高九也是村里的低保户,但修路时他捐出了500元。在大家的支持下,全村捐款达到了23.6万元。
如今,付一村新修联村柏油路2200米,新修村内柏油路860米,硬化其他村路1100米、拓宽480米,整修排水沟600米。
实现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根本。
付一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集体经济薄弱。在改善村里的基础条件后,杨友泉和工作组为付一村出谋划策,流转土地280亩,建设了永泰农业园区以及配套的蔬菜市场。
"前期18个棚已经完成,棚内全部种植丝瓜。农业园建成后,不仅能带动村民学习新技术,走科技兴农的路子,还能帮助当地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寿光永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兵说。
"村民的土地流转出去后,1亩地每年净收入1000多块。如果两口子都在农业园打工,一年工资就有6万元,不比自己种棚挣得少,还能少操心。"杨友泉说。
付一村原有的卫生室在村两委的一个角落里,进出非常不方便,而且卫生室条件差,设施不完善。
借助帮扶单位是卫生局的优势,杨友泉多次请局领导进村调研,最终获得支持资金15万元。
在付一村规范化卫生室建设现场,杨友泉介绍,该卫生室约占地2亩,是今年寿光新建村级卫生室中规模最大,也是最规范的一个。寿光市人民医院将为其统一配备相应设施和诊疗器械。目前新卫生室主体已经完成,室内装修也已进入紧张的收尾环节。
"到了村里,就要担起‘第一书记’的责任。
摸实情,
办实事,
一诺千金。"杨友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