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输液的普通病人不必对耐药性过度恐慌(资料图片)。
近日,我国每年10万人因输液丧命的新闻爆出,令人们再度关注“输液依赖”。这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陌生,甚至对输液产生恐慌。医生表示,病人对于输液治疗不能依赖也不必排斥 ,是否输液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病情决定,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多是长期输液的重症患者,偶尔输液的普通患者一般不会产生耐药性。
输液室人满为患 9月9日上午9时许,人民医院的输液室被输液的病人坐得满满当当的。成年病人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时不时有人叫护士来换输液瓶,孩子的表现就啥样的都有了,有的孩子两三个家长陪着,连哄带拍,可还是哭得很厉害。这是输液室里每天都会上演的一幕,再乱的环境护士们也要保持条理、心静,一位从业十余年的护士告诉记者,近年来输液病人年年增多,有时一个班4个护士都忙不开。
“成年人抵抗力较好,普通的病吃药就能解决,但儿童通常抵抗力较差,尤其4岁以前的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输液治疗的比较普遍。”儿科医生告诉记者,儿童患病时是否需要输液、输什么样的药品,很大程度上靠医生的临床经验根据病情来判断。以感冒为例,患儿刚出现症状时,通常会先开药片,让家长注意观察,一旦病情恶化马上送到医院,这时才需要输液;但是如果病情较重,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刚入院时就要马上输液治疗。“但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有些过度紧张,一到医院就要打针,或者喂孩子吃药喂不进去,就让医生直接打个针,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家长应信任医生,配合医生的治疗。”
产生耐药性多是重症患者 近日,中国每年约有10万人因输液丧命的新闻见诸各大媒体,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年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瓶~3.3瓶的水平,被称为“点滴之殇”。
输液依赖已经为很多人熟悉,
胶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王勤学表示,抗生素的发明使得感染类疾病从死亡率第一的疾病降为死亡率第七,“我们现在正处于抗生素时代,但随着抗生素使用越来越普遍,必然会产生耐药性,我们能做的除了不断发明更高级的抗生素,还要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2012年起国家对抗生素实行分级管理,即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非限制级药物要求开方人为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限制级要求主治医师等有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才能开具处方,特殊级只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才有处方权,以此限制用药 。王主任告诉记者,近几年病人出现耐药性的情况比较普遍,但大多是长期患病的常年输液的重症病人,普通患者偶尔输液则不必过多担心。
文/图 记者 陈燕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孙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