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文化产业以每年20%的速度发展,去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9.7亿元,同比增长29.4% 。记者近日在
市南区采访获悉,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市南区新经济的增长点。在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的同时,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也日臻成熟 ,65个社区,每个社区都有1000平米以上的社区中心,中心里都开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中老年时装表演等12项公益辅导课程。社区文化艺术节、电影放映进社区等社区文化活动,也让居民们真切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
社区都有文化活动中心 记者采访获悉,近年来,市南区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分别于2007年 、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馆,骆驼祥子博物馆是青岛市文保单位和国家 3A景区。自2009年启动社区中心建设以来,市南区累计投资9亿元对65个社区中心进行了改造,每处社区中心面积均在1000平方米以上,总面积达到7万余平方米。投入近2000万元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电脑、大屏幕投影 、阅览桌椅、数码钢琴、手风琴等设备。投资1100万元,建设了20处集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休闲广场 ,改造面积达4.8万平米。
有了活动场所,市南区开展了中老年时装表演、健身舞蹈、手工艺品制作等12项公益辅导课程,开展文艺辅导2000余课时,培训业余文艺骨干5000余人;开展了“图书流动服务车”活动20余次,将新书推荐、图书置换、经典赏析、办证服务等送到社区广场 。
市南区还积极发挥骆驼祥子博物馆的爱国主义九州体育和学生课外社会实践基地作用,举办公益性文学沙龙活动和艺术鉴赏活动200余场次,免费接待国内外参观人数超过15万人次。
以“幸福市南,欢乐社区”主题系列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广场周周演”、社区文化艺术节、新市民公益讲座、电影放映进社区等主题鲜明、内容鲜活 、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以“四德”建设为抓手,组织各界群众唱道德歌曲、讲道德故事、演道德节目;围绕中国梦的主题,举办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多项文化艺术比赛;挖掘群众的艺术智慧,制作发行了CD光碟“家住市南”,鼓励老百姓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文化产业每年增速20% 近年来,市南以加快建设“文化市南”为契机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软件动漫、网络传媒等新型文化产业,培育海洋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节会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发挥文化产业园区集聚优势,提升城区发展软实力。
2008年以来,市南区文化产业以每年 20% 的速度跨越式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持续加快、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等特点 。文化产业园区由2006年的全省首家创意100产业园,发展成以创意100、青岛软件园为代表的5大文化产业园区(街区)。
市南区作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类注册企业由2008年的1600余家快速增长到1900余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8年的39.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5.9亿元,占市南区GDP比重由2008年的9.1%增加到2011年的10.1% ,提升了1个百分点。
2012年 ,市南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 49.7亿元,同比增长29.4% ,增加值位列市内四区之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市南区经济新的增长点。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被评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意100荣获2012年山东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称号并被认定为青岛市著名商标。
非遗文化得到传承发展 近些年来,在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发展。劈柴院市井民俗被列入青岛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鸳鸯螳螂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植物八百散、艾炙、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等七项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南区利用非遗宣传日、春节等民族节日每年开展10余次非遗宣传和传承活动,参与人数4000余人。成功举办了青岛市第四届“万里江杯 ”门笺剪纸大赛;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系列民俗传统节日活动,参与者在亲自动手制作“卡花 ”、“月饼”的过程中,“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阳光讲堂”——解读传统医学“艾灸”,颇受居民追捧;在劈柴院迎来了灾后重建的羌族原生态民族舞蹈节——最美羌族舞跳给青岛亲人;在全国第八个非遗保护日,市南区组织开展“追忆老青岛 传承人文韵”系列活动,在全区掀起了又一轮的非遗宣传保护的高潮。
此外,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形成常态化。在社区设立非遗传习点,开展民俗刻纸、皮影制作和武当太乙拳等培训活动;确定区属三所小学为非遗传承特色学校 ,定期聘请老艺人到学校开展剪纸、武术、面塑等传习活动。2013年举办各类传承培训班56次,学员2800余人。
搭四大平台扶持文化产业市南区搭建了四大平台扶持本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搭建政策扶持平台。利用出台的《市南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实施细则》等相关政策,为符合市南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扶持方向的企业助力。二是搭建展会平台。积极组织辖区企业参加第四届山东文博会和深圳第九届文博会等文化产业展会,创造机会让辖区文化企业与国内外优秀文化企业沟通、交流、学习。三是充分利用申报平台。组织辖区内企业申报“2013年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和山东省2013年度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等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评选活动,为企业争取荣誉。四是搭建沟通平台。结合市、区“双月奋战”活动的要求部署,先后走访了辖区内创意100等三个文化产业园区和绿城建筑设计、飓风传媒等十余家文化企业,针对企业提出的融资难、人才缺乏等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动员社会力量,为企业排忧解难。
记者 刘雪莲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