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套民俗村长廊上长着一个个鲜绿的大葫芦。
□孟一 报道 今年,山东旅游在传统"山水圣人、黄金海岸"两条主要线路的基础上,聚焦旅游乡镇建设,旨在充分开掘中短途市场,围绕
乡村游打造省内旅游的第三极。8月9日,"好客山东齐鲁乡村逍遥游休闲汇"在全省17市相继启动,不温不火的乡村游能否借势掀起热潮?令人倍感期待。
□ 本报记者 孟 一
本报通讯员 宋思亮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都市白领在消费水平和旅游理念上的双提升,靠采风、农家乐、采摘打天下的"老版"乡村游,逐渐暴露出接待能力不足、经营粗放、产品同质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使"游客不疼、旅行社不爱"成为乡村游不愿面对的尴尬常态。
然而,就在刚刚过去的暑期,曲阜市多个乡村游景区却持续"高温",仅吴村镇龙尾庄村一个村就接待了近30万游客。原来,主打乡村游的乡镇均将零散项目纳入到区域景区的统一规划和建设中,诉诸文化特色和环境氛围的整体打造,在丰富乡村游内容的同时,进一步规范了行业管理。
这种"小旅游、大规划"的做法,究竟能否助力乡村游提档升级、破旧立新?记者到多个乡镇景区进行采访,寻求答案。
农家饭、果蔬采摘过时了
"冲啊!小心树后有人,快躲进旁边的旧屋藏起来……"伴着队长的指挥声,"战场上"硝烟弥漫,一个个身着迷彩装的"战士",扛着枪,勇猛地跨战壕、穿树林、涉险滩,激战正酣……8月25日,"石门山战役"悄然打响并急速升温。
"我们从城市‘逃’到农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图吃两口农家菜、呼吸两口新鲜空气、体验一下采摘了,这些玩法已经过时了……"刚打完胜仗,还没来得急抹掉身上泥土的刘勇告诉记者,他和几个朋友是趁着轮休的机会自驾从济南赶来玩的。之所以大老远跑来石门山,是因为这里有全省最大的真人CS基地,和可供自助烧烤、搭帐篷的自驾游露营地,这些都是其它乡村游景点没有的。
时代在变,游客对乡村游的理解和要求也在变。
刚提出乡村游概念时,小桥、流水、人家,就是最鲜明的标志,久居城市的人们想要寻求回归田园、返璞归真的闲适,这也促使进入门槛极低的采摘游、农家乐等路线迅速上位。
"开始觉得还挺好,换个环境换种心境,即便各方面条件差点,毕竟是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作为一个从小在济宁城区长大的小白领,李晓雪对乡村游有种天然的偏好。但几个点玩下来发现,往往一间屋一亩田一个塘,就成了一个农庄,不仅内容雷同,连人造景观的样子也大同小异。这也诱发了游客对配套设施不完善、产品结构单一等"硬伤"的不满。
另一方面,由于内涵匮乏、商业化运作程度低,游客有钱花不出,进一步压缩了行程的利润空间,致使旅行社对本地乡村游线路的开发完全不"感冒"。石门山镇挂职副镇长孙在斌是市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他说,现在几乎没有专门的乡村游线路供游客选择,单指望自驾游游客很难撑起这么一个大摊子。有业内人士认为,经过前两年的高速发展,乡村游已经步入了"成长阵痛期"。
"联姻"景区,拉长旅游链
"千年门派,一统江湖!千年门派,赛场无敌!看我的!"说时迟那时快,千年门派掌门人陈永贵撸起裤腿就往赛道上冲,可还没跑两步就"噗通"一声栽进了水里,引来全场一阵哄笑。
陈永贵还是那个草根明星,可赛道已经不是山东综艺频道录制节目时的赛道,8月28日,一个类似《快乐向前冲》的闯关项目在吴村镇龙尾庄村瑰丽的山水间完工启用,这也是该镇又一个拉长旅游链的"点"。
"一年多前,村里的乡村游还是以采摘和农家乐为主。"吴村镇旅游开发办公室主任张建忠告诉记者,过去的配置下,他们的乡村游火了一小段时间游客就不买账了。独门独户、各自为战,不仅管理不规范、同质化严重,更难以形成具有整体感的文化和自然氛围。
对此,龙尾庄村决定把家庭式的农家乐纳入到全镇旅游的开发规划中,将其作为乡村游中的一部分,包装后完整保存了下来。
记者在葫芦套民俗村看到,破旧的砖瓦房经过集中整修,不仅古味犹存,古建筑群的氛围感也油然而生。溪水潺潺地绕村流淌,不规则的石墙和长廊上悬挂着一个个鲜绿的大葫芦,厚重的木门口悬挂着茶社、葫芦工艺之类的彩旗,处处精致、看点和卖点兼具。张建忠说,"吴村镇有近一半的面积属于旅游区,现在只要是村居就有统一风格,目的就是突出特色。"
作为较早"吃螃蟹"的村,龙尾庄村借助三面环山的地势,首先修通了环山公路和1000米的上山游步道,在为游客营造亲山、亲水环境的同时,沿公路开发景点。先后修缮或建设有红门宫道教祠、九仙天池、葫芦套民俗村等多个景点。还引进了万亩茶园、吃亏是福孔子学苑、快乐向前冲闯关游戏等大项目,让奔着乡村游而来的游客,在休闲看景之余,能体验到更多可玩、可感、可回味的完整旅游产品。
如果说吴村镇侧重打造依山傍水的原生态乡村游,那么,石门山镇则在坚持乡村游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更多向迎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娱乐体验靠拢……有重点的与景区"联姻"、拉长旅游链,正是曲阜各旅游乡镇总结出的经验。
或可借力"孔子"
早上6点起床,换上练功服往竹林里一站,平心静气地打套太极拳。然后在山间听着流水和树叶发出的声响,吟一首诗、品一壶茶、弹一首曲,仿佛整个人都能穿越回那个圣哲教诲下的年代和环境中……这一切不是记者的主观臆想,而是吴村镇投资16亿元,正在建设中的吃亏是福孔子学苑项目未来将实现的场景。
而这样一种形式的修学体验,在位于曲阜市区的儒源文化体验基地已经能见到雏形。"随着游客对行程体验度要求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冲着传统文化体验和孔子六艺体验来到曲阜,重体验、轻说教的儒家文化传授方式很受欢迎。"曲阜市旅游局副局长孔国栋坦言,不论儒源、六艺城之类的体验场所、景区再怎么竭尽全力地想要靠人造还原一个古色古香的场景,依旧离游客的心理预期有很大距离。
"骑马、射箭、演奏……在过去,孔子六艺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表现的。现在,我们把游客放在一个纯人造的环境中,周遭还时不时地响起汽车和建筑工地发出的噪音,本来已经坐上‘时光机’的游客,很容易中途摔回现实。"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靖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把这些体验放回到山林中,文化的感染力会成倍地往上翻。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儒学体验在乡村游中获得更大的势能,乡村游也能够凭此游客渠道,改变乡村游的"5:2效应"。 即工作日的5天生意清淡,周末2天客流爆满,有效解决客源问题。
"一定程度上讲,我们是想要将曲阜最大的文化资源嫁接到乡村游上,借力‘孔子’突出我们的乡村游特色。"孔国栋说,乡村游最忌千"游"一面,找到自己的特色定位才能抢得市场先机。目前,曲阜市一方面积极依托三孔旅游向乡村游延伸旁枝;另一方面,则在乡村游和文化游之间寻找融合点,用丰富旅游产品的方式,为破题乡村游发展探索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