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一些
广东商贾开始北上
青岛,在老街里一带从事土特产进出口生意。我祖籍广东新会,先父吕铁生是上世纪30年代在冠县路参与经营花生和榨油等生意的。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因日寇侵略而被迫离。1950年底,先父又被调来青岛工作。因此,我对当时广东商贾在老街里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
老街里曾经粤商云集 当时,由于老街里交通便捷,客流量大 。上世纪20年代,多数广东商贾是在冠县路、陵县路一带安营扎寨,原因是大港码头和普集路火车站都在附近,物流极为方便。如最著名的“广帮”进出口业是:“景昌隆”、“裕和祥”(这是一家店两个字号),店铺地址主要是在冠县路、平阴路口,经营土产和花生油等物品,主要是运往广州、中国香港和国外。他们还开设昌兴油厂,自行生产花生油,厂址是在现在的内蒙古路的原国箭公司附近。老板是广东新会人黄汉墀。当然,其周围还有多家粤商的进出口商号。
因中山路一带日益繁华,粤商也逐渐向中山路一带迁移落脚。如主要经营土产杂品的“广合兴”,就在胶州路、芝罘路口(后属青岛供销社,拆除后在原址建起了东方贸易大厦)。老板是广东新会人黄玉堂;还有在潍县路北头、博山路口的“宜今兴”,它也是经营进出口生意。建国前的老板是广东潮州人陈朋初、陈英初,建国后的经理是其后人陈文威。
粤商除经营进出口贸易外,还在青岛开设以下行业商号:鸿新照相馆(1924年由广东人王秩忠等开设,中山路142号,与天津路口的亨得利毗邻,公私合营后并入对门的天真照相馆。现为长春堂药房);华德打字机行(中山路与湖北路口,现民航售票处对门);红兴琴行(中山路南头);广聚隆杂品店(在胶州路、潍县路口,一直经营广东杂货,现已拆除)。广东大药房(台东一路28号,现仍用原名继续经营药品)。
广东会馆曾接待孙中山 那时,客居青岛的广东商贾多住在甘肃路、陵县路一带,这也是甘肃路一度被称为“广东街”的缘由。由于广东老乡们需要经常往来,而当时的通讯、交通都不甚方便,遂于1906年成立广东会馆。馆址在芝罘路(四方路口、解放后为芝罘路小学,后又曾为三江学校),是广东籍工商业者聚会议事之处。由广东香山人、大成栈经理古成章所创办并任广东会馆首任会长。广东会馆由在青的广东富商们捐助资金,专门为老乡服务。凡老乡有困难来找广东会馆,没饭管饭,没衣发衣,没钱给钱,如失业便帮助找工作,想回乡则资助路费……
1912年9月28日,从临时大总统职务上卸任的孙中山先生乘火车来到青岛。30日上午,他参加了在广东会馆小广场举行的欢迎大会。当天,在芝罘路、四方路、济宁路一带受到广大市民极其热烈的欢迎。下午,孙中山又参加广东会馆的茶会;当晚,再次应邀出席广东会馆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
抗日战争爆发,广东会馆被迫停办。直到1946年,广东会馆才得以恢复。上世纪30年代初,青岛的一位叫做梁善川的广东富商出面倡导集资,在双山西北的孙家顶子建成了“青岛广东公墓”,由广东会馆的卢云鹏具体管理。只要是广东人在青去世,经会馆统一安排便安葬于此。
三大粤菜馆里的美味记忆 老街里还有三大粤菜馆:英记楼、广州食堂和合兴隆。全由地道广东人所经营。都是两层楼,楼下两边是火车座,中间是几张方桌或圆桌;楼上是几个单间雅座。进门橱窗挂满或摆满广东卤菜——脆皮烧肉、叉烧、白斩鸡、烧鹅、烧鸭、腊肠、腊肉、白灼虾等,色香味俱全,甚是诱人,有一厨师在刀案前负责称切,或内买,或外卖。
每逢周日早晨,青岛的广东老乡都群聚于这三个饭店食用早茶,往往是一壶菊花茶或是红茶,要上几只叉烧包、大鸡包、豆沙包(包子皮都是甜的),还有几笼虾仁烧卖、虾饺、油炸春卷等,大家都用乡音(广州话)亲切交谈,这里俨然是他们的家乡,直到临近中午11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英记楼,中山路160号,北侧与劈柴院毗邻,是青岛历史最为悠久、档次最高的粤菜馆。1952年倒闭后,改为“亨达利钟表店”,1956年改造“公私合营”时,与邻近的中山路、天津路口的“亨得利钟表店”合并。
广州食堂,潍县路、高密路北口,后改名:广东饭店(现已拆除,现为国货公司东门)。老板姓欧阳,前台主厨姓黄,与我们同乡,都是广东新会人,因而与先父关系特好。会计张昌义、面点师卢声湘、大厨卓照都是广东人。饭菜广东风味相当地道,美味可口,一直吸引着许多青岛的食客。
合兴隆是在潍县路、四方路南口(现已拆建,成为农业银行一个营业所)。其老板和厨师都是广东人。因规模、名气都属于老小,早茶和饭菜的价格自然也相对较便宜。1955年,因经营不佳,难以为继,只好停业。 文/吕铭康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曹海霞]
推荐阅读
家装"江湖"水太深 装修中天天惦念却回报难 售楼处需公示相关材料 执照资质证书都不能少 楼市延续小高峰 销售801套同比增长达183.04% 平度楼市迎新发展 春季平面房展引置业者关注 海景房涨价路:最牛海景房每平方米6年涨2.4万 红岛年内新建80万平米住宅 高新快线下月开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