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老人听讲座,门口堆放着礼品 当天上午8时30分许,记者又来到了位于新闻中心东侧的另一家酒店,据知情者透露,这里也经常举办
健康讲座。果然,记者在酒店的门口看到两名穿西装的年轻男女正在迎接,情况和新闻中心内的那家酒店一样。在酒店大厅的沙发上,还坐着几名便衣男子,不时地和身着西装的工作人员说着什么。
从他们的谈话中,记者得知讲座在该酒店8楼的一间会议室里举行。记者来到8楼的会议室门口探访,发现门是关着的,会议室里不断传出一名男子的声音,时不时发出“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词语,然后就有不少老人回应称“对!好”,“保健品”3个字被多次提及。趁着老人进出的时候,记者看到会议室里坐了约百位老人,他们都在听讲座。
记者注意到,会议室紧邻着电梯和楼梯,门口摆放着两张桌子。在楼梯间的一角 ,堆放着十几个编织袋,每个袋子里面都有十几个小纸盒,上面写着“通然香米”。“这是他们在讲座结束后发给老人的礼品。”酒店的一名清洁工告诉记者,这里时常会有一些类似讲座,有许多老人来“听课”。
记者旁听被盯梢,接近老人不容易 “唉 ,里面太闷热了,我都受不了了。”记者在外面等了十几分钟后,有几名老人陆续出来透气。一名老人告诉记者,她来这里听过好几次讲座了,对方主要讲的是传统文化和孝道,也会穿插一些保健知识。“我通过他们买了保健品 ,主要是给细胞补氧,花了两千多元 。”老人说,购买这种保健品的老人很多,与他们相比,她花的钱并不算多。
正当记者准备继续和旁边几位老人交谈时,一名西装女子从里面出来了,警惕地打量着记者,听记者在和老人交谈什么,随后退回会议室。片刻后,两名“西装男”和那名女子又出来了,对老人们说,“都进去吧,不要在外面。”当几名老人表示想在外面透气时,他们仍坚持将老人搀扶进去。
随后,记者一直在外面旁听,那几名“西装男”则一直站在记者身边,每当有老人经过的时候,他们就将老人从记者旁边搀扶开,避免他们和记者交谈。当记者问是否能进去听时,遭到了西装男的拒绝。“既然是讲孝道,那为什么不允许年轻人进去听呢?年轻人不应该学习怎样孝敬老人吗?”面对记者的询问,他们并不回答,坚持不让进。
当天上午10时许,不断有老人离开,离开时都领到了一小盒米。而当记者试图接近这些老人时,那几名身着西装的男女迅速将老人与记者隔开。当记者准备和老人一同乘电梯下楼时,一名“西装男”也迅速进了电梯。
知情者称
雇老人当“顾问”提高可信度 “这种讲座我见过很多,给我发传单、拉我进去听的人也很多。他们态度都特别好,一开始都是讲一些保健知识,到最后都是让人掏钱买东西。”知情者介绍,“我听说卖保健品的人还会忽悠老人去做‘顾问’。我们家楼上就有一个老人做过‘顾问’,一个月两三百元。”知情人介绍。
据介绍,那名做“顾问”的老人经常和楼上的几个老人去听讲座,不少人听完讲座后都购买了大量的保健品。“后来这位老人在子女的劝说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给别的老人道了歉。”该知情者透露,“这个老人曾经告诉我,除非是有主办方认识的老人介绍,那种讲座一般都不允许年轻人进去,尤其害怕记者混进去。”
据介绍,所谓的“顾问”一般是小区里人缘比较好的老人。“什么活儿都不用干,每个月还给几百块钱,就去听讲座就行了。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人都去听讲座,讲得应该很好吧’,很多人就抱着凑热闹的心理去听了。”该知情者说。
专家说法
老人“寻找温情”才轻信宣传 据烟台市毓璜顶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梁巍女士介绍,现在许多老人因迷恋保健品而不得不进行心理咨询,“几乎每周都有这样的例子,一般都是子女带老人来做心理辅导。”
“来我这儿咨询的很多市民都说,给老人宣传保健品的一些销售人员对老人‘很亲’,很多都会直接叫爸叫妈,并不定期地给老人送一些小礼品 。”梁巍说,一些老年人之所以会轻信保健品宣传,主要是渴望温情的心理作怪。
“这些宣传人员就是抓住了老人这个心理。他们在讲座上讲一些孝道、保健知识,并暗示老人子女不孝而他们懂得关心老人,从而让老人产生依赖心理。”梁巍介绍说,“有的宣传人员拎着一斤鸡蛋上老人家去,又是陪着聊天又是干家务,老人的心都被融化了。”
梁巍还表示,有些老人觉得保健品有很大的保健作用甚至药用功效,吃了之后神清气爽,不排除心理暗示的作用。“讲课的人都看起来‘德高望重’,容易获得老人的信任。他们宣传保健的时候会刻意暗示他们的产品有用,对很多疾病有效,这些话会对老人产生心理暗示作用 。”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