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蒋兴坤
10年前,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敲响了警钟。灾难过后,人们开始反思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种种弊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在大江南北推广。
10年过去了,新
医改为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今天,面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挑战,卫生系统和市民表现地相当自信、成熟。“遇事心不慌、心中有个底儿。”这是十年医改带给普通市民最大的福音。
“
新农合”覆盖全省6519.11万
农民,参合率达到99.91%
2003年1月16日,山东省十年医改就此拉开序幕。“大家不愿意加入新农合,一年不得病也得交10元钱,得了病报不了多少钱,都觉得是‘亏本买卖’。”2003年,东营市垦利县垦利街道办事处西宋村的李振华挨家挨户讲政策,“拉客户”,碰了不少钉子。
10年之后,农民对新农合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了解,2012年,新农合覆盖全省6519.11万农民,参合率达到99.91%,人均筹资到达350元以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到75%左右,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更是提高到90%,封顶线不低于8万元,报销金额已达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倍以上。农民吃到了“定心丸”。
为提高对大病的保险力度,今年1月,
我省启动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人均筹资15元,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在国家确定的20类重大疾病医疗费用经新农合报销后,个人负担超过上年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部分的合规医疗费用
补偿比例不低于50%,个人最高年补偿限额20万元。
“新医改最大的特色是政府承担了本该承担的责任,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人民提供。”山东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王健教授说,经过医改,我国逐步探索建立了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实现社会共济。
率先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村民边荣方因为支气管肺炎在镇卫生院住院7天,共花了741.63元,其中药费449.63元,而几年前用同样的药,花费却多在1000元左右。边荣方就医负担减轻,得益于初步建立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2009年8月18日,《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发布。先试点,后推广。半年之后,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在我省全面提速。2010年3月15日,我省在52个县(市、区)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率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2011年6月30日,全省140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现了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提前半年完成国家目标要求。
目前,基本药物制度已覆盖全省2620个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205个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801个省统一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和8878个其他村卫生室,二级以上医院基本药物配备比例达到74.9%。全省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实施以来,已累计采购基本药物59.94亿元,总到货率达到97%。单张处方金额同比降低13.1%,按平均降幅计算,累计为社会节约44.59亿元。
如果说新农合让城乡居民敢于走进医院,那么基本药物制度保证居民的钱袋子不会在医院被掏空。基本药物“平进平出”,“零差率(零加成)”销售模式,逐渐改变了“以药养医”的医院经营模式,有效遏制了医院的趋利本性,促进了公立医院改革。王健教授认为,在“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的前提下,医疗保障短时期内几乎覆盖了全人口。在世界上也是一种“政府管理医疗保障”的奇迹。
“
深水区”改革艰难破冰
经过10年的医改,深受人们诟病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我省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然而,随着新医改向“深水区”迈进,如何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如何破解资源分配困境,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依旧是我们尚未解开的难题。
据了解,目前,我省既存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更有配置不合理的矛盾,城乡、区域不平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基层人才匮乏、村医队伍不稳等问题还未解决。
王健认为,改变目前对医生的激励机制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抓手。建立医院和医生的全成本核算、探索医保支付医生的新模式、鼓励第三方监督医院和医生行为的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据记者了解,我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已经有了明确的时间表:从2012年10月,我省在30个县(市、区)陆续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今年将再新增50个县(市、区),明年实现全覆盖,完成改革目标。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提前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