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6日,
茌平县博平镇聚星苑小区业主夏秀婷(左),向新入住的刘云、贾红赠送了一双红鱼挂件,预祝他们在新居生活过得“年年有余”。博平镇去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近几年博平镇城区建设居民社区11处,已入住830户,从农村进城的打工族和经商户占到买房的95%。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孙洪锋 杨秀萍
3年来,茌平有2.5万户农民家庭在城镇安了家。2012年,茌平县城镇常住人口比2009年增加了3.9万人,全县城镇化率3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背后,带来哪些转型机遇?3月25日至27日,记者在茌平进行了调查。
拉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冯屯镇纺织工业园金号家纺有限公司的女工王桂红,这些天都充满着期盼与兴奋,位于李相武小区的新家正在进行外部装修,五一就交钥匙。
王桂红是冯屯镇王向村人,2011年5月进入位于冯屯镇纺织工业园的金号家纺工作,工作满一年,金号家纺与王桂红签订了正式的用工合同。正是凭着这份正式用工合同,王桂红通过按揭在镇上购买了新房。“麦后就把家里的地包出去,让俺那口子也到镇上找个活干,暑假后儿子上六年级之前搬进来,孩子大人都方便。”王桂红充满憧憬地描述“家庭规划”。
冯屯家纺工业园内有金号家纺、金灵纺织等企业100余家,拥有职工1.1万人,绝大部分是农民进厂务工。近3年,冯屯镇的常住人口增加了6200多人,去年社会商品零售额、服务业产值分别增长了30%和36%。
茌平县里的同志认为,城镇化要有产业化做支撑,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才能转移更多的
农民进城镇。他们围绕冯屯纺织、博平物流、菜屯木业加工、胡屯汽车配件等传统产业优势,因势利导组建了6大产业园区,推行“企业入园发展,农民进厂务工,城镇扩展承载”的城镇化战略,到目前,6大产业园内有各类企业1200余家,吸纳近6万农民进厂务工。
以镇域经济为主体,该县形成了1600多家中小企业,1万多家经商户,吸引12万名农民转移进入二三产业,平均每人年工资、经营性收入2.1万元。去年,该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8亿元,增幅21%,高于GDP增幅4个百分点。
向“人的城镇化”转型 郑殿辉是来自贾寨乡郑庄村的农民,在茌平县城开了一家鞋店,并在县城买房,一家三口成了“城里人”。
3月27日早晨7:30,老郑一家吃完早饭下楼。孩子坐校车去县实验小学上学,妻子骑电动车去金号织业上班,郑殿辉步行20来分钟,到鞋店开门迎客。
乐呵呵地打发走一拨拨顾客,郑殿辉抽空和记者聊起来:“和城里人一样,早晨我们也开始喝牛奶了。周六周日赶上妻子轮休,就带孩子转转公园,泡泡图书馆。连头痛事都和城里人一样,就是孩子放假没人管。”
2008年,郑殿辉和妻子进县城经商。这几年,他们一家赶上了县里平等对待
进城农民的好政策。2011年,妻子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被推荐到县里的重点企业金号织业上班;去年,茌平县放开县城小学对户口的限制,孩子顺利进入县实验小学读书;去年年初,收入逐渐稳定的郑殿辉,按揭在人民广场附近买了套85平米的房子。
为帮助进城农民尽快融入城镇,茌平县围绕“人的城镇化”,实施了城镇常住人口子女入学择校、就业培训与推荐、廉租房申请、各类文化体育娱乐设施使用“四同一”政策。围绕提高承载力,重点加快6大园区所在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3年间累计投资近15亿元,扩建、改建城镇中小学13处,新增入学2.6万人;建成安居房、廉租房20万平方米;建成了15处城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全部免费开放。
倒逼农业发展模式转变 一部分农民进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土地向种粮大户流转。2009年起,茌平县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加速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推进土地集约化进程。全县50亩以上的种养大户增加到600户,年效益过10万元的“田老板”有200多人;规模经营面积30万亩,占全县总耕地的33.3%,初步形成了“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区域”的发展格局。
推广有田埂的“规模化种植”。针对留守农民年龄偏大,种田科技缺乏的实际,该县每村建一个“百亩粮食高产示范方”,每乡镇(街道)建一个“千亩粮食高产示范方”,全县设立4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方”。实施统一良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的“五统一”管理。做给农民看,用增收的效果示范带动农民跟着干。“农民自愿跟着示范方实行‘五统一’,现在的农田除了还有田埂,在耕作、种植、管理上,已和规模化种植、农场化管理相差无已。”县农业局局长乌以强说。去年,该县粮食总产达到10.02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0.75亿公斤,平均亩增产7.6%。这已是该县连续第10年实现增产增收。
◆
书记点评 <推进城镇化要因地制宜 茌平县委书记 陈秀兴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方面带来工业经济的优化调整、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能够推动商贸、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和金融、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是在扩总量中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动力,是实现
土地集约使用的有效手段。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因地制异,不搞“一刀切”。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的茌平县,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我们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依托园区的城镇集中,耕地向种粮大户、现代规模农场集中。通过发展专业化的二三产业园区,集中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辐射带动作用;通过适度城镇建设,在服务园区中加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留住人、留住资金;通过耕地的自愿流转,实现农场式规模经营,达到进城农民有稳定工作,留守农民能稳定增收。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上楼,关键要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让农民生活品质更高,增收更快捷,城乡差距更小,这才是健康的城镇化。2012年,嘉祥县提出建设集中居住区、低碳加工区、规模种养区“三区同建”的城镇化路子,同年4月,建立了第一个新型农村示范区——老僧堂镇瑞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