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集优美的唱腔、精彩的对白、考究的表演于一身,曾经是日照人最为喜爱的娱乐形式。然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兴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人们的审美趣味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使具有百年历史的瑰宝吕剧沦为很多现代人眼中千篇一律的咿咿呀呀。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荏苒时光褪去了吕剧的铅华。不过30多名年过六旬的退休老人却潜心研习表演技法,自掏腰包买服装道具,组成一个民间吕剧表演剧团。他们不要报酬,每个月都到日照各大社区、农村义务巡演。17日,记者走近这个特殊的剧团——日照阳光吕剧团。
“我们来演出,一是对吕剧这个山东特有剧种的热爱,二是为了响应日照‘送戏下乡进社区’的号召,想让村里的老乡也能观赏到更多的传统剧目,绝不是为了钱。”阳光吕剧团团长姚永礼告诉记者,这个民间吕剧团成立于2009年,由最初的10个票友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个,他们大多数是退休人员,平均年龄61岁。剧团成立4年来,他们自筹资金购置了服装道具,深入社区、农村义务演出160多场吕剧。
两只长板凳、两张宽木桌、几个化妆镜便构成了吕剧演员们的简易化妆台,演员们在脸上“绘完”各自将要扮演的角色,准备登台。“演员们平均年龄已过六旬,没有一分钱的演出工资,依然干得很起劲。”在3个小时演出时间里,身穿厚重服装的老人沉浸在戏曲中不知疲倦,唱腔抑扬顿挫,翻跟头、爬墙头的动作都很娴熟。诙谐幽默的表演博得观众一次又一次的笑声,上了岁数的老戏迷戴着老花镜,随着台上的演出哼着哼了几十年的曲调。谢幕时,不少人仍不愿意离去。临走时,有一位带着孩子来看戏的村民说:“下场你们去哪里演出,我们还想看。”
从日照吕剧团退休,有着20多年演出经历的老相,回忆起上世纪半夜抢票的情景唏嘘不已,“改革开放后有了电视,区区几块钱的吕剧票也没人买,偌大的剧院里有一大半座位都是空的。”据他介绍,吕剧作为土生土长的剧种,从上世纪初期的“坐腔扬琴”算起,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跌宕起伏。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 ,山东省吕剧院改编上演了日照籍作家王安友的《李二嫂改嫁》,后又被搬上银幕,《兰桥会》、《姊妹易嫁》、《小姑贤》等传统剧目便很快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姚永礼记忆里,那个人人登台唱、村村搭戏台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吕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丰富多样的娱乐形式、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外来文化的涌入……人们的审美趣味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虽然全民狂热的场景难以再现,但作为文化瑰宝之一的吕剧,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一部分人心中已是愈久弥香。他们中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有观众,也有演员。或者喜爱了一辈子,或者是刚接触不久,在喝彩声渐行渐远的今天,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热爱和坚持做一名吕剧艺术的守望者。记者 董平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