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瑞东 7月13日晚,一则关于“珠海楼市取消双限令”的消息迅速传开,随后,南都记者向政府有关部门求证时,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一官员表示,珠海市限购范围从香洲主城区,缩小至东起梅花路与情侣路交界处、北到中珠交界线 、西到前山河、南到海岸线的区域。14日0时 30分左右,珠海市住规建局主要负责人改口称珠海楼市双限政策维持原状不变。(本报7月15日A23版报道)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北京、上海、武汉、厦门、佛山、扬州、河南等多地接连“微调”政策,“松绑”楼市调控。中央多次强调坚定执行楼市调控政策,但在经济增长压力加大 、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减少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一直“潜伏”着放松楼市调控的冲动。
当前,楼市政策调控和各方利益博弈都处于深水区,房价调控目标遭到地方政府的“微调”虽在意料之中,其明火执仗却又超出想象。中央调控政策目前处于火山喷发后的间歇期,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最严厉调控”下将何去何从?此番遭遇地方政府的“微调热潮”,表明房地产市场的博弈,已经到了神功九重的关键时刻。
地方政府和中央的博弈。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格局中 ,对高房价的崇拜与憧憬一直像幽灵般游荡。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开发商的甜蜜岁月、炒楼客的伸展腾挪乃至手握审批权的实力官员,都在留恋与期待中生发酝酿着楼市“逆袭”的暗潮。“微调”的过程,显然就是地方对中央政府的软博弈——国务院希望地方政府将房价控制在比较合理的增长幅度上;但各地政府更希望提高房价涨幅来引导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以此继续享受土地财政带来的饕餮大餐。
房价和民生的博弈。高房价可能会带来描金的经济数据,但一个悖论是,这种建立在房产行业上的发展,为民生改善作出的贡献微乎其微。一方面房价耗尽了百姓穷其一生的积蓄,极度压榨消费欲望和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获得卖地的快钱之后,多数将其用于更大规模的征地、建楼运动中,改善民生只是忝居其末的考虑。在楼市一压一抬的较量中,政府损失的是公信,而老百姓得到的,是政策阳光难以普照的逼仄民生。
地产行业和经济大局的博弈。地产业在各地经济中的重要位置不言而喻。所以,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房价只能涨,不能跌。假如房价出现回落,那么每年大量的财政收入就会减少 ,各种状况会变糟。但是,任由楼市疯狂下去,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更加不容忽视。土地依赖业已成瘾的地方政府,如何处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防止房地产市场硬着陆,这是一次极为关键的考验。
地方政府的“救市之梦”,随着中央的叫停、民众的反对,终究逐个归于寂静。然而其中的“复辟冲动”应该给予我们充分的警示,并拿出足够有智慧的解决办法。地方政府应按照中央政策导向和调控举措,不能再“软磨硬泡”地施展博弈绝学了。否则,经济发展受挫与转型之难势必成为地方政府的不可承受之重。
九州体育辣蛤蜊评论(
/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