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海"难不住 "雪龙号"今起程赴北极(图)

2012-07-02 13:38   来源: 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九州体育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船上探访

    垃圾装船带回不污染北极

    7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停靠在奥帆中心码头的“雪龙号”前看到,已经有很多市民持票准备参观,科考人员和船员也已经就位,随时准备给市民解疑释惑,有的队员则在忙着调试仪器设备。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雪龙号”每一层甲板中间,都有专门的房间作为垃圾站,每个垃圾站里都有两只大号垃圾桶,分别标有“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字样,队员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都要进行分类处理,而且马桶也是真空马桶,会将船上人员排泄的粪便集中回收,不留在南北极污染环境。

    “南北极是地球上最后的净土,作为一条穿梭于南北极的船,我们对环保的要求是很高的。”“雪龙号”事务主任缪炜告诉记者,“雪龙号”上有专门处理垃圾的系统,对于垃圾的处理主要有粉碎、回收、焚烧三种方式,船上垃圾都会严格分类装船运回来,不会给北极造成污染,“焚烧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焚烧,我们有专门的焚烧炉,不会产生有害气体。”

    五千米高空万米深海皆能测

    作为一条以科考为主要任务的船舶,“雪龙号”上可谓装备齐全。除了本报已报道过的直升机、“苹果屋”、小艇、摩托艇、两栖摩托等设备之外,“雪龙号”上自带的实验设备更是先进。

    据“雪龙号”副政委兼实验室主任王硕仁介绍,“雪龙号”上仅各类吊车、绞车就有9部。中部除了两台可以起吊25吨重货物的吊车外,还有一个用来收放采水器的绞车,下放深度可达6000米,也就是说从水面往下6000米的水样都可以采集到,每次可以采集24瓶10升的海水供船上科学家研究使用;另外,中部还有一台垂直生物拖网绞车,这是用来捕捞海面之下200米内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的,一次可打捞1吨重的生物。

    船尾的设备比较多 ,一台用来进行地质取样的绞车,可采集海底渣泥,可下放深度达到1万米,“基本上大多数海底的地质取样都能进行。”同时,还有一台折臂吊,辅助进行重力起降;此外,还有风廓仪 ,可以测量从水面往上5000米内的任意一层的大气指数。

    此外,船上还设置了表层海水采集系统,位于船的中部,可以对从水面往下5米深的海水进行实时的数据分析;还安装了万米测深仪 、用来观测鱼群的鱼探仪等设备。

    ■科考故事

    海大研究生有幸跟船去北极

    能够去一趟极地做科考 ,这对于从事海洋方面研究的科学家而言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而不少在校生也有幸遇到了这种机遇。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 61名科研人员中,有多名在校生,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物理专业的研究生钟文理和王晓宇就是其中的幸运儿。

    7月1日上午,记者在海洋物理实验室里见到了正在忙着调试设备的钟文理。谈到这次去北极科考,今年研二的钟文理显得非常兴奋:“能参加此次科考对我而言意义很大,不仅对专业学习有帮助,而且能开拓眼界。”钟文理告诉记者,在校期间,他也跟随学校的科考船去过几次近海,但这些经历都无法与这次去北极科考相比,“学校的科考船小,而且去的多是近海,这次一下出海三个月,肯定感觉不一样。”钟文理告诉记者,此次科考中,他主要协助老师进行物理海洋的实验。

    岛城科学家曾遭遇北极熊

    此次科考队中负责海洋物理实验工作的中国海洋大学高级工程师矫玉田可谓是极地科考的“元老级”人物,他曾经9次去过南极,以“雪龙号”为载体的5次北极科考也全部参加 ,一年几乎有半年的时间在海上做实验。

    “家里人也有意见,但没办法,咱们就是干这个工作的,性质就是要经常出海。”7月1日上午,记者在一层甲板的物理数据间实验室里见到了矫玉田,他正忙着调试一台测量湍流速度的仪器。他告诉记者,去南北极考察感觉很不一样,南极是大陆,而北极则是大洋,南极考察时间一般在160~180天之间,而北极考察时间则为90天左右。

    谈到去极地考察,矫玉田坦诚会遇到很多危险,“在北极考察主要就是防范北极熊。我第一次去北极科考的时候,也没经验,也没有现在防范北极熊的‘苹果屋’,在冰面上工作时抬头一看,100米远的地方有三头北极熊,当时就蒙了,不知道怎么办,多亏了北极熊没再往跟前来,但也吓得不清。”

    矫玉田还告诉记者,在一次南极科考中,往返于“雪龙号”和陆地站之间的小艇需要在冰块间来回穿梭,以免碰到冰块,而搁浅则是常会遇到的事情,“我就遇到过有一次小艇搁浅,一直待了18个小时才出来,还是用直升机救援的。”

    “曾被困冰山中40多小时”

    船长王建忠谈“雪龙号”南极历险

    7月1日上午,记者在“雪龙号”上采访了“雪龙号”船长王建忠,了解了中国北极考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今天都没敢穿制服,就这样还有很多人认出我来。”王建忠笑着告诉记者,他从1994年起就在船上工作,除了2010年6月份,因奉命去参与中国第一条破冰船的建设工作而短暂离开“雪龙号”之外,他其余时间都在船上。

    船舶行驶中需要遵守各种航行规则 ,“雪龙号”也不例外。不过,由于需要执行一些特殊考察任务,“雪龙号”还会有自己的特殊规则 。“极地考察环境非常恶劣,‘雪龙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它既是客船,又是一艘运输船,在某种情况下它还是一艘可提供燃油的‘油轮’,而且船上有舰载飞机,科考时要海陆空一体运行,比较特殊,因此我们在船舶管理的一些规则下还会有一些特殊的规则。”王建忠说。

    王建忠告诉记者,从1994年至今,他一共经历过4次北极科考和十几次南极科考。对他来说,在极地考察时遇到危险是很正常的事。“大风、低温等都让航行和作业存在很大风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次科考 ,对于队员来说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王建忠告诉记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架融化,极地出现很多冰山,尤其是在南极,科考船必须得在这些几千万吨重的冰山里穿行,十分危险。虽然有设备指路,但还是需要队员时刻盯紧。

    另外,由于浮在海面上的冰层和冰山都是移动的,也增加了驾驶小艇外出作业的科考队员的危险系数。“有时候开着小艇从一个水道进入冰山和海冰里 ,忙活完了再想沿原路返回时就找不到路了,只能困在这些冰里了。”王建忠告诉记者,有一次在南极科考中,他与其他几名科考队员驾驶小艇外出作业时,就被困在了移动的冰山和海冰中,“我们一直与浮冰搏斗了40多个小时,连吃的都没了,幸亏最后冲了出去”。虽然极地考察危险重重,但王建忠告诉记者,危险丝毫不能减少一丝一毫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刮9级大风该飞也得飞

    在“雪龙号”对外开放的两天里,后甲板上的舰载直升飞机无疑是最受市民追捧的,几乎每位参观的市民都要与它合影,然而很少人知道中国极地科考首架民用直升机机长、已在青岛定居的徐勤和。7月1日上午,记者有幸遇到了来“雪龙号”看望老同事的徐勤和——1999年7月,他作为舰载直升机机长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北极科考,2001年南极科考首次装备民用直升机,他又成为首架直升机的机长,退休前,他一共飞过11种机型,飞行时间累计8000个小时。

    徐勤和告诉记者,由于极地气候恶劣,有些任务又非常紧急,所以要求驾驶员要克服各种恶劣天气,“大风、大雾、雷电中我都飞过。有一次9级大风,最高风速达到每秒12米,一般飞机就不敢飞了,但我仍就执行飞行任务。”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九州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