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晚,雨后的夜有些冷清,8名打工者露宿在公交候车亭内。
22日晚11时许,打工者在九华山路一家旅馆住下。
半岛都市报3月23日讯(记者 王晓强 ) 3月22日晚,开发区一处公交候车亭,8名裹着被子蜷缩在候车亭内的打工者引起了路人关注,其中6人是十几岁的孩子。记者帮他们联系上一位四川老乡,接近凌晨他们终于找到一家旅馆住下。据悉,他们因难以适应高密一家企业的工作而辞职来青投奔老乡。
22日晚9时10分许,在开发区香江路与九华山路路口附近一处公交候车亭内,8名裹着被褥的打工者在刚刚下过雨的夜里瑟瑟发抖,其中两人是三十岁左右的男子,其余六人都是看上去十几岁的男孩。他们时而将头埋进被褥,时而抬头有些警惕地环顾四周。
“看着孩子冻得发抖,想帮他们又帮不上。”现场,不少市民停下脚步探听情况,然而大家对这些打工者的“方言”一窍不通。这些打工者个个蓬头垢面,所带被褥上也散发出异味,其中年龄小点的孩子眼睛老是盯着候车亭上的食物广告。
“咱们去银行那边的取款机那儿暖和。”一名刚下夜班的小伙子指着马路对面的一家自助银行,一字一顿地对面前的打工者说,重复了三遍后,对方还是蜷缩在公交车亭内一动不动。“要不就去肯德基,那里24小时营业……”一阵嘘寒问暖后,由于沟通不畅,市民无奈直摇头。
记者尝试与其中年龄较大的两名男子交流,对方一直沉默不语。记者又走到旁边几名孩子面前,终于,一个孩子用蹩脚的普通话告诉记者,他们8人老家在四川凉山,当日傍晚6时许来到黄岛找老乡。
他们要找的老乡在哪?现场市民告诉记者,之前已有好心人报警,民警前来了解情况,但8名打工者执意不肯离开。经过进一步交流,晚上10时许,记者得知其中一名男子身上带着手机,记者问他为何不给老乡打电话,该男子称“手机欠费了”。记者提出为他充话费,他又称“号码不记得了”。
在跟几名孩子进行更多交流后,对方慢慢放下戒备,一名男孩掏出一张纸条,上面写有他们老乡的电话号码。“今晚我们厂给工人发工资,忙完我马上过去。”电话中,一名自称叫“龙杰”的男子答应帮忙。记者陪着8人一直等到晚上11时15分,终于见到了龙杰。约十分钟后,龙杰帮他们找好了一家旅馆。
■讲述 从大山到都市,他们举步维艰 当晚10时30分许,在龙杰赶来前,他委托朋友王先生前来帮老乡们找落脚地。记者随他们到九华山路上一家旅馆投宿,不料被老板拒之门外,因为8人中只有一个带着身份证 ,几个男孩被问到有没有带身份证时直摇头,似乎不知身份证为何物。
王先生告诉记者,这几个来自大山的打工者,因难以融入当地的工作、生活,打工的旅途充满波折,“语言不通,生活习惯迥异,还有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对他们来说难以适应。”
被旅馆拒收后,王先生打电话给龙杰商量办法,记者也在附近继续帮他们找旅馆。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他们,只能把被褥继续裹在身上蹲在路边,好奇地看着眼前的霓虹灯闪烁,看着汽车从面前一辆辆经过。
■进展 没有合适工作,打算返乡 22日晚11时15分许,龙杰带着8份身份材料赶到,找了附近一家旅馆住下 。“就怕工作不好找,这样的话明天他们只能先回家了。”22日晚11时35分许,将老乡们安顿下后,龙杰对记者说。
据龙杰介绍,今年2月,这8名老乡到高密一家劳保厂做手套,但近日因种种原因“做不下去了”,于是来青岛开发区投奔自己。今年19岁的龙杰汉语说得好,有一定社会阅历,并在开发区一家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 ,在他乡遇到同族老乡 ,龙杰称很想帮他们找份工作安定下来。
23日下午,记者来到8人入住的旅馆时,被告知他们已经离开。“身份证件是复印件,老板不让住了。”龙杰告诉记者,他只能帮老乡另找住处。记者截稿前,这一行8人正在等家人汇款过来,然后买车票回家。“我打听了一下 ,这里没有适合他们的工作。”龙杰说。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