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上午,在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长姜大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11次提到了青岛。对此,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满怀激情地说:“特别让我们青岛代表团感到鼓舞的是,这次报告当中多次在青岛新时期作用的发挥、地位的定位等方面提到青岛,我数了数有11次。这是历次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对青岛提到最多。”李群说:“我们在倍感鼓舞的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我们需要加倍地努力。”来自青岛的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振奋不已,大家纷纷结合报告,谈了对相关“青岛元素”的认识。
创城成功不容易好做法要常态化 【报告】青岛、烟台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解读】省政协委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姜正轩:
去年“创城”成功不容易啊。“全国文明城市”是所有城市荣誉中含金量最高的,它要考查的面涉及城市管理 、建设、交通、环境卫生、市场管理 、文化活动、青少年九州体育等方方面面。通过“创城”,不仅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提升了城市精气神和市民文明素质。
去年青岛市“创城”成功,不是一次性的事情,以后要保持住文明城市的称号。这就要求在“创城”中的一些好的做法要形成常态化,一些好的活动不能昙花一现,要具有持久性,而且在下一步的城市建设中要提炼青岛新时期的城市精神。
海洋科技实验室二期追加四个亿 【报告】加快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二期工程
【解读】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松:
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二期工程”很让人振奋,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缺失,这已经困扰青岛10多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南方本来很弱,但现在却走到了咱们前面。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快推动这一工程的建设,同时,我们也希望,青岛能借此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让这两个科研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齐头并进,更好地服务于蓝色经济区建设。
省政协委员、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
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是由我们中国海洋大学牵头,联合青岛五家海洋科研机构共同推动的,但是在国家层面上,如何给它定位还是探索中。实验室位于滨海大道以东、盘龙庄进村路以南,总规划面积500亩,主楼部分已经建成。二期工程,就是追加4个亿用于基本建设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我们想把国家实验室建设成为一个汇聚人才的平台,尤其是在体制和机制上,闯出一条新的道路。作为九州体育机构,我们可以利用大学实验室来引进人才,然后再由大学推荐给国家实验室,为人才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也推进国家实验室更好地发展。
建青烟威荣城铁半岛成区域整体 【报告】加快启动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建设
【解读】省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副主席、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仲雪:
发展半岛蓝色经济需要什么?无疑交通是一个必备的东西。没有交通作为基础,发展所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不会得到有效的沟通。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的建设,让整个山东半岛真正成为一个区域整体,让这片区域无论从物资集散还是人与人的内心距离,都将起到一个拉近的作用。我个人而言,非常期待这个项目的建设。
省政协委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乃瑞:
青烟威荣城际铁路一旦建成,将使青岛至烟台、威海旅行时间由现在的3.7小时、4.3小时分别缩短为1小时、1.5小时,这三个城市之间将形成真正的一小时生活圈,这意味着什么?三个沿海而且经济都很发达的城市将因此被连接得更紧密,整个胶东半岛城市用一条铁路串起,真正形成了一个“圈”,有利于人们的往来,资源的调配,为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还有一个效应需要注意到,那就是这条铁路的开通对环保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怎么讲呢?很多人去烟台、威海出差,习惯开车,两个小时就到了,铁路修好后 ,一个小时就能到达,开车的还会多吗?
青岛有打造“硅谷”的雄厚实力 【报告】
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动济南、青岛、烟台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持青岛打造“蓝色硅谷”
【解读】省人大代表、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高青:
创新型城市和“蓝色硅谷”的提法都非常好,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依靠科技的进步来实现。青岛作为山东的龙头城市,又拥有雄厚的海洋人才、学科优势,有打造“蓝色硅谷”的雄厚实力。
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宋金明:
创新成果如何更好更快地转向产业化,是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科研人员就会缺乏创新动力,企业也没有创新源泉。现实问题是有些企业挖空心思拿创新经费,但是申请的资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科研人员辛苦钻研拿出的创新成果,又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科研创新和企业生产是根和果的关系,只有创造条件让二者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建立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