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近期对液体乳产品抽查的结果。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另一款福建产的长富纯牛奶也被检出黄曲霉毒素超标。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的致癌物,具有强致癌性。随后,蒙牛发布声明致歉,强调“该批次产品在接受抽检时尚未出库”,“没有问题产品流向市场”。(12月26日《广州日报》)
童话故事“狼来了”,在牛奶行业有一个演绎版本叫“道歉来了”。“我们将认真吸取这一事件的重大教训,诚恳地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监督,严格执行国家和企业的各项质量和检测标准,从每一个环节入手,切实把好质量关。”——这段话,三年前的毒奶粉事件后,公众就已经听过,如今我们再次听到,只不过“重大教训”背后的化学名词,从三聚氰胺变成了黄曲霉毒素。
正如有论者所言,“公众的耐心是有限的,品牌信誉的积累是会耗光的”,“吸取教训、严格把关”这样的承诺,说多了就没有意思了,也不会有人相信了。在产品质量问题面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公关策略,很可能就是在为下一次质量事故埋下伏笔。比如说,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来源于奶牛饲料中,少量发霉的饲料刚好让奶牛吃了,仅仅产下一批次不合格的奶,这种概率恐怕并不高。既然抽检的批次黄曲霉毒素超标140%,其他没抽检的批次会否真就绝对没问题?
众所周知,乳品新国标出台后,因“一夜倒退25年”而引起了巨大争议,其中,生乳蛋白质含量要求降低了,菌落总数要求却提高了四倍。那么,面对奶企的黄曲霉毒素严重超标,公众就很不能理解:既然奶业国标都为你们降低了,达标的难度自然也就大幅减轻,奶企怎么还是生产不出合格的牛奶呢?前一阵子很多知名水饺细菌超标,人家不就解释说按新国标能合格吗?怎么奶企按新国标来评价都不能合格呢?
国标都降低了,可奶企还是产不出合格的牛奶,这看上去的确非常矛盾。但是,想起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的名言“垃圾生产出来的只能是垃圾”,一切也就释然了。想想看,生乳标准都大幅降低了,乳产品质量又能高到哪里去呢?如果生乳标准本身很严格,黄曲霉毒素超标的生乳,在生乳环节就应该直接被查出,而不会继续生产出黄曲霉毒素超标的乳产品。现在的问题恰恰就在于生乳标准太低了,良莠不齐的生乳都很容易合格,所以最终的乳产品从一开始就失去了质量保障。
虽然这次黄曲霉毒素超标是由质检总局抽查爆出,但事实一再证明,监管部门的质量抽查很难做到全覆盖,每发现一次问题产品可能是以很多问题产品已经被消费作为代价。我们当然期待质检部门能够再接再厉,继续以严格的检测倒逼企业不敢拿消费者的健康开玩笑;但是,如果生乳标准制定得太低,即便是黄曲霉毒素超标的生乳也能合格,那么“从每一个环节入手,切实把好质量关”的企业承诺,就是不值得信赖的。
甭管低劣的生乳新国标是否被奶企绑架,但可以肯定的是,国标降低之后,合格的牛奶也不会是更多;换句话说,只要倒退的步伐开始,奶业国标就肯定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蒙牛黄曲霉毒素超标就是现成的例子。
舒圣祥
九州体育辣蛤蜊评论(
/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九州体育-城市信报) [编辑: 胡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