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接到通知的民警驾车上路,雨天、大风,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非常谨慎。
押解途中最烦的是堵车;初到外地水土不服闹肚子是常事;蹲守过程中不能下车还得防狗……采访过程中,民警向记者讲述了抓捕、押解工作中的种种艰辛。
路况不佳成“拦路虎” 一去一返来回约600公里的路程,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最为基本的交通问题竟会是押解过程中最大的问题。11月22日下午6时30许,警车沿临沭县的一条道路,准备去往连云港赣榆县上高速公路时,中途车辆停滞无法通行,在堵车大约20分钟后,已经排起的车队才开始陆续向前,当途经“堵点”时记者发现,四头牛似乎是受了惊吓停在马路上,无论一位老汉如何驱赶,四头牛就是原地不动,占据了大半幅道路。
而极其复杂的路况又是让押送减速的另一大原因。在返回青岛的途中,坑坑洼洼的路面让这辆面包车变成了越野车。再加上当天当地风力较大,要在如此复杂的路况下应对自如,着实需要相当好的技术和心理素质。
接到抓捕张某的追逃任务后,四方刑警大队追逃组的刘恩权、张雪东、王伟三名刑警,考虑到张某的老家在临沭县曹庄镇,于是14日奔赴张某的老家临沭县,准备做其家人的工作,但张某的父亲称11年来从来没有联系过儿子,儿子也从来没有回过家。每天往返于临沭县城和周边几个乡镇、村庄,都要开车70多公里,由于每天东奔西走,三名民警对当地的地形、路况都已经十分熟悉,成了“活地图”。
刚到临沭时,三名民警水土不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平均一天得跑四趟厕所,经常出虚汗,吃药也没用。”
蹲守5天终于抓获逃犯 尽管经过走访摸排了解到,张某最近确实没有回过家的迹象,但民警并没有放弃,开始在张父家附近守候。到了晚上7时30分许,刘恩权等三名民警就悄悄来到张父家附近,在其家门外的一条必经之路的两端布控。这个时段,村子里基本看不到还有人走动,而作为陌生面孔的三名民警,为了避免引起注意,不能随意下车走动,“晚上少喝水,省得蹲守时要上厕所。”
当地昼夜温差之大也是民警没有想到的,夜间特别是到了凌晨,气温只有4℃左右。而在漆黑的夜晚中,一大潜在危胁就是乡村之间散养的大型猎犬,这些狗看到陌生人就会狂叫不止。
白天走访寻找线索,夜间蹲守,三名民警前前后后蹲守了5天。21日中午,他们突然接到线索,张某在南古镇其租住处出现,三名民警火速赶到现场,当天中午12时30分许,将张某成功抓获。
■连线警嫂 婚后五年都是“磨合期” 不用翻日历,刘恩权的妻子徐女士就知道丈夫一走就是9天了。对于这位刑警丈夫,徐女士现在非常支持,不过经历过一段相当长的适应期。“1999年我们刚结婚,他那时候在阜新路派出所,后来又陆续调到另外几个派出所工作,几乎天天不在家,吃住都在所里,这么近也很难回趟家,后来有了孩子,孩子想爸爸了,我就抱着孩子去所里看他。”徐女士笑着说,为工作的事没少和丈夫吵架,孩子身体不好也指望不上他,婚后五年里摩擦非常大。
“时间长了也理解了,现在看到有案子他着急,我也跟着着急。”徐女士笑着说,家里现在什么事也不让丈夫干,她也经常劝丈夫要注意休息。
■对话嫌犯 躲够了,还不如早自首 11月22日晚,在被押回青岛之后,逃犯张某称心里踏实了。尽管妹妹为了袒护自己而称没有见过他,但三名民警还是留下了600元钱给他的侄女治病,让张某非常感动。
记者:当时是什么原因闹出了人命?
张某:当时我在青岛河西收废品,2000年12月20日晚,我和几个老乡打牌,他(受害者)在我旁边看我打,说我打得臭,还骂我,我们就吵起来,后来我们俩就打起来了,几个在场的老乡把我们拉开之后,我越想越生气,就找了把螺丝刀去找他算账,结果一时糊涂就捅了他,当时我害怕就跑了,一个月之后才听说闹出人命了。
记者:11年里你都去了哪里?
张某:往北边跑,最远到了黑河边境那边,过了河就是俄罗斯了。2009年回了老家,也不敢在老家待,就去南古那边找了个地方住。
记者:有没有想过投案自首?
张某:知道出了人命以后,跟家人说了一声,我就一直在外边躲,2001年的时候,老婆到法院告我,打离婚官司,后来好像时限到了就自动离婚了,母亲去世的时候我也没敢回家。我前年带着在东北认识的对象回了老家,就想和家人商量投案自首的事,可还是害怕,也从来不敢和对象说我身上有事。躲够了,还不如早就投案自首。 文/图 本报记者 刘鹏 通讯员 董冬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