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红梅 6月11日晚,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厂长吴志军和该厂环境保护部部长韩洪彬专程抵达北京,在中国经济网演播厅,就哈药“超标排放事件”,正式向公众道歉。同时,就网友关心的广告投入远远大于环保投入、减产限产对于销售的影响、检修期造成超标排放等热点话题进行详细解答。 哈药在致歉信中自称是“负责任的品牌企业”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口气相当的自负。可请问,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为何对长期存在的超标排污无动于衷、把环保排在生产和效益之后,而非要等到媒体屡次曝光 、事情闹大之后才“内疚自责”?对于这种迟来一周的道歉,公众自然有理由怀疑“这到底是认错,还是危机公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哈药最该致歉和请求宽恕的对象,不是决定药企利润的药品消费者,而是深受其害的药厂周边居民——药厂超标排放污水和废气长达十余年,导致附近地区长期被一种怪味笼罩,居民“夏天不敢开窗,出门要戴口罩”,甚至有人被刺鼻的废气熏出气管炎、肺气肿、口腔炎等疾病来。如此沉重的伤害,不是简单鞠躬致歉就能弥补的。对于那些受害者,哈药是否启动了相应的赔偿机制?我们不得而知。
哈药总厂及企业领导表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接受一切处罚”,如此不加任何辩解的甘愿受罚,是财大气粗还是早有心理准备?据悉,环保部门对排污企业的处罚上限仅为几十万元,这与企业动辄上百亿元的高额利润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衡量各方面的成本之后,自然会选择先污染后认罚。
哈药虽然道歉了,但需要反思的问题仍有很多。针对哈药超标排污事件,当地环保部门称,政府部门高度关注排污企业,监管从未停止。可倘若如此,“药厂怪味”怎能十余年挥之难去?环保部门真要下决心治理排污企业,岂能一直排污十多年?到底是治不了,还是不愿治?这样的诘问,放置于哈药年收入180亿元,5年上缴70亿元税金的背景下,更显得意味深长。
企业在追求生产和效益的同时,更应该加大环保投入、兼顾社会责任,否则一经曝光难免会身败名裂。另一方面,环保部门的日常监管与处罚力度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对于那些平时就存在、群众反应强烈的污染现象,不能为了一时一地的经济效益而长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非要等到媒体曝光、事情闹大之后才高度重视、严肃处理。就此次哈药超标排污事件来说,其整改方案和承诺能否按期 、足量兑现,这一事件又能否使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彻底警醒,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九州体育辣蛤蜊评论(
/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