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 今年有望到大公岛潜水捉参 部分“海底牧场”将迎来收获期,5处海域建设人工鱼礁区 去年,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将第七号议案《关于加快建设人工鱼礁发展海洋牧场的议案》作为大会议案。过去的一年里,七号议案办理得怎么样?2月25日,市政府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郭新堂介绍说,去年本市分别在王哥庄、五丁礁、大管岛、石岭子礁、斋堂岛等海域投放礁体15万方,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累计投放礁体数量已达45万方。据了解,本市先期建设的大公岛、奥帆中心等人工鱼礁区目前都将迎来采集收获期,这些区域有望在今年上半年作为渔业观光旅游点开放,届时市民可到此体验海边垂钓、潜水捉参的乐趣。
“今年5处鱼礁区将力争完成礁体投放15万方。”郭新堂说,为保证投放效果,人工鱼礁区建设过程中,渔业部门将委托相关人员对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估,为人工鱼礁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再投一年,五丁礁人工鱼礁区就将迎来收获期了。”2月25日下午,青岛金海富源海洋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告诉记者,五丁礁海域人工鱼礁区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牧场”礁区面积200公顷。2009年,该项目已经开始投放石料,建设人工鱼礁。按照人工鱼礁常规3年的投放期来算,2011年再投放一年,这处鱼礁区就算完成初期的投资了。
最近几天,陈刚开始忙活着与涉海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人工鱼礁效益跟踪调查,这项调查每年春天开展,已经进行了好多年,“现在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调查,从结果看,人工鱼礁的效益绝对好。”陈刚说,虽然建设人工鱼礁投入大、时间长,但效益很可观。
对此,崂山区渔业协会会长路国强表示,有渔业专家测算,建设人工鱼礁,投入的苗种生长速度快,品质佳,产量大,比传统的水产养殖效益更高,建设一片人工鱼礁区等于在海里种了摇钱树。
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007年,本市在马儿岛海域开建了首个人工鱼礁区,该鱼礁区由50个小礁群组成,礁体总体积达20万立方米。投放一年之后监测发现,海藻、贝类大量繁殖,海水水质改善明显,近海洄游性增殖放流苗种得到有效保护,底栖性海珍品普遍长势良好。
失传阎家山地秧歌今登舞台 四方区历时一年完成挖掘整理,光制作道具就用了七个多月 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议案》列为第6号大会议案,2月25日,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公布了该议案的办理情况,并公布了今年该议案的实施计划。为此,记者探访了去年花费一年时间挖掘的非遗项目“阎家山地秧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非遗挖掘传承和保护要有新思路。
去年,四方区文化新闻出版局花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对已经失传的“阎家山地秧歌”的挖掘整理。“地秧歌是一种‘舞武对决’的秧歌表现形式。”据四方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玮介绍,阎家山地秧歌有至少百年的历史,但在1962年以后该技艺就不演出了,到现在已经停演近50年,“传人已经没有了,主要靠当地居民回忆来复原。”据了解,阎家山居民、今年66岁的阎加江曾经演出过一段时间,其他几位老人也只是看过而已。
由于已经失传,阎家山地秧歌的挖掘工作非常困难 。“我们光制作道具就花了七个多月时间。”四方区文化馆的张萍是实施该项目的负责人,张萍说,一年来,为了达到原汁原味,他们多次往这些老人家里跑。欣慰的是,目前阎家山地秧歌已经可以作为一个节目表演了。张玮说,他们决定将首场演出放在2月26日糖球会闭幕式上。“这是我们辛苦挖掘保护非遗的结晶,很能代表四方的地域特色,所以我们想把它放在一个好的舞台上往外推。”当然,张玮也有担忧,“毕竟是第一次演出,还不知道是不是老人们记忆中的样子,我们以后的路还很长。”张玮说,阎家山地秧歌的挖掘将持续两到三年的时间才算比较成熟。
记者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目前本市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介绍,这些“非遗”项目包括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 、手工艺等。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相关专题:
2011青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