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岛都市报新闻采访部门工作10多年,出差到外地艰苦的地方采访无数次,从来没有遇到像2010年3月份去云南砚山干旱灾区的压力这么大。完成艰巨的采访任务这是肯定的,但要肩负起半岛都市报热心读者所赋予的责任却是沉甸甸的。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到了历史上少有的大旱,尤其是进入2010年春季以后,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导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个省区市的旱情持续蔓延,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让有西南粮仓美誉的云南等地的农田几乎颗粒无收。
找水喝要下地洞难上加难
4月3日,我辗转来到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盘龙乡的水石盆村了解到,百年不遇的干旱早就耗尽了水石盆村所有人家的水窖,这个具有彝、苗、汉等几个民族融合的74户人家的348名村民团结一心,每个家庭都抽出一名壮劳力参与村子组织的找水“敢死队”,并在村西头山谷最低处挖出了两个深达10多米的地洞水源地。虽然这个位于地洞深处的水洼不大,但却是深不可测不能见底。砚山县水务局副局长田昭禄说,由于地洞深不可测,下洞打水异常危险,村民用水只能由村干部组织专人打水,然后再根据每户人家的人数每天进行有限分配。
“如果能有约2万元的资金,在洞口上方建立一个水泵机房和小水窖,将水抽到地面上来,村民取水方便,安全也就有了保证。”村干部的话让我感触非常深。4月4日,稿件见报后,广大岛城爱心市民迅速响应,青岛第三十九中学的师生不到一天时间就捐款1万元,并用最快的速度将爱心捐款汇到了我的手上。
记者送爱心捐款抵达砚山县
拿着万元的爱心捐款,我开着租来的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昼夜行程赶到水石盆村,将青岛第三十九中学全校师生所捐赠的10000元现金交给村干部后,静静地与砚山县委宣传部、林业局、水务局的领导坐在一边,倾听着村民们对“爱心款”的使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可以先购置水泵和管道,把已经探明地下深洞的水‘抬到’地面,方便村子里的老人 、妇女等使用”;“以后我们再有钱了,还可以把水打到旁边山上的水窖存储,彻底解决村子的饮水问题……”虽然村民们分属壮、彝、苗、汉等不同民族,但是在这个民族大家庭中对水源问题的独到见解是一致的。
爱心捐款到位记者再次到砚山
第一批1万元的爱心捐款送到灾区后,青岛第三十九中学的师生们再次掀起捐款的高潮,很快第二批13033元的爱心款也到达了记者的手上。
“没有什么硬性号召,也没有什么干活摊派,村子里能干活的不管男女老少全都来了……”站在地表温度超过40摄氏度的建设水窖工地的山谷深处,头戴草帽的云南文山州砚山县水石盆村村主任马登发,顾不得擦一把脸上流下的汗水,见到突然造访的记者激动地介绍:“青岛市民给水石盆村捐助的爱心款,我们一分钱都没有浪费,正在开工的水窖就是‘青岛水窖’!”4月10日中午,记者自云南另一个灾区乘车12个多小时辗转文山州到达砚山县,将爱心款送到了水石盆村村民代表的手上,现场的劳动场面还是让记者感动不已。
如今,“青岛水窖”早已在水石盆村完工,全村居民永远都不会忘记,遇到百年干旱时,青岛市民的爱心奉献…… 摄影部 刘延珉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王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