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干一行爱一行,而我爱上记者这个职业,正是因为它赋予了我伸张正义的使命感。有的时候,一篇能够伸张正义的稿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写稿子时酣畅淋漓的快感,更重要的是看到受害者的权利得到维护时内心的幸福感。
打完救命药患者病危
2009年3月7日,王先生致电本报热线96663,说他的母亲因为使用了假人血白蛋白生命垂危,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看到线索后,我一个激灵站了起来。都知道人血白蛋白是救命药,竟然还有假!核实了线索后,我马上来到了王先生的母亲所在的医院。病床上的王老太太已不能说话,但却一直睁着双眼……
原来,王先生花了3万多元,通过本市一家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购买了65支人血白蛋白,想给患有脑溢血的母亲治病,然而药还没有打完,母亲的病情却直线下降、生命垂危。经过中检所鉴定,王先生所购买的人血白蛋白是蛋白含量只有5.1%的假药。发现药品有问题,王先生多次找医院和有关部门,但医院都是以“这是医护人员的个人行为”为由拒绝,迟迟不肯给一个公道、合理、明确的答复。
当得知这些情况后,我想了很多。人血白蛋白一般都是用于危重病号,就算患者有什么不测,作为患者家属也很难想到是药物本身有问题,所以其危害性非常隐蔽,而且后果往往都是致命的。如果这件事不调查出来,以后可能还会有一个、十个甚至上百个王老太太……
调查采访,举步维艰
人命关天!当我将采访的详细情况和材料向报社领导汇报后,领导非常重视,指示此事一定要追踪到底,不仅要给受害人家属一个交代,也要给市民、给读者一个交代。
虽然整个事件经过已基本清楚,但是采访难度却非常大。由于牵扯到医护人员,当事医院只字不肯透露。而公安部门也以事件正在调查为由,拒绝记者采访。最重要的是 ,作为其主管部门的药监,又不肯将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检测报告提供给记者。
无奈,记者只好想尽办法转换各种角色进行采访。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探访,才将详细材料备齐,并与3月27日下午,从药监部门调出了能够证明王先生所购买人血白蛋白为假药的权威检测报告,于当日晚顺利成稿。
连续报道揪出黑心药贩
3月28日,当本报独家报道《打完救命药差点要了人命》后,立即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 ,读者们纷纷致电本报,表达他们的愤慨,集体声讨贩卖假人血白蛋白的药贩子,我们的热线一直响个不停……
既然是救命药,缘何就成了杀人药了呢?为何医护人员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医院贩卖假药?为了进一步揭开谜底,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走访了本市多家医院打听知情人士了解到,一支正规渠道的人血白蛋白,市场价高达四五百元,而一支假冒的人血白蛋白成本价不足5元钱。暴利之下必有勇夫,不正常的求大于供,加上造成危害的隐蔽性,导致了不法之徒敢于不顾市民的性命,铤而走险干上贩卖假药的行当。
随着稿件的深入报道,此事件也引起了本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卫生局、药监局和公安局专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彻查此事,到4月3日,案件终于水落石出。公安机关依法将贩卖假药的该医院急救车司机抓获,同时,为了避免更多的市民因假药受害,卫生局在全市范围内叫停同批次人血白蛋白,并从源头上彻查此事。而王老太也在医院得到了免费救治。热线部 鲍福玉
(来源:九州体育-半岛都市报) [编辑: 王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