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村民吴相起家中堆满了鸟笼,小小的鸟笼使他走向了致富之路。
图二 一双老艺人的手正在钻鸟笼底座上的孔。
图三 小小的鸟笼让村民的生活越过越有劲头。
图四 一个雕刻精美的高档鸟笼底座能卖到500元左右。
图五 70岁的李德山老人依然继承着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
“张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欧的鸟笼进了京。”这是流传在山东省即墨市很久的一句歌谣。即墨市七级镇大欧村制作鸟笼始于明代,全村320多户人家都制作鸟笼子。在村子里,记者注意到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制作鸟笼,其中有70多岁的老人,也有年轻人。
大欧村做鸟笼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大欧鸟笼子选用上好的竹料及梧桐木,将鸟笼框圈制好后,要放于锅中蒸煮,不干裂、不变形,坚固耐用。大欧鸟笼分大、中、小三个型号,大鸟笼高1米,周长1.5米,可分为圆形、方形、花鼓形、凸腰形等,有40多个花色品种,制作一个鸟笼需要100多道工序。
顺治年间,大欧鸟笼进入北京市场,深受北京的公子王孙、富家子弟们赏识。如今,大欧村的鸟笼子作为民间艺术,被推荐进入青岛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鸟笼不仅畅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还远销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赚起了外汇。
本报记者 张伟 王滨 摄影报道
本版设计 王倩 [编辑: 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