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报》驻华记者、澳大利亚人乔治·莫理循是有名的“中国通”,他于 1912年出任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在他的眼中,袁世凯自然有另一副形象。虽然这一形象不免是个人喜好的结果,但莫理循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人,加之他与袁世凯交往甚密,他眼中的袁世凯或许更值得我们关注。下面这段文字摘自《温故 (之八 )》(刘瑞琳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赴英游说,帮助袁世凯 1912年8月,在国内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国外的舆论认为中国将在袁世凯的手上陷入无政府状态,在袁世凯与内阁总理唐绍仪的离职上大做文章。莫理循决定离开北京,前往伦敦去进行一番演说。当年 8月 19日,莫理循抵达伦敦。他借助自己的“公共关系”将观点发表到了英国的报纸上,极力为袁世凯塑造强有力的领袖形象。当有人提出,唐绍仪因与袁世凯的矛盾愤而辞职离京的问题,莫理循眼睛一眨也不眨地说,唐绍仪是到天津看望妻儿,与袁世凯并没有任何矛盾。莫理循还赞美中国当时的投资环境,“应当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可当时的事实与莫理循的描述、演说相距甚远。那么,莫理循为什么还要在英国媒体上为袁世凯大造舆论呢?这是因为,他认为工于心计的袁世凯是当时处于动荡的中国唯一可以胜任的领袖,是“中国的未来”。莫理循希望,袁世凯能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领导人———“这个领导人应具备绝对权威,在世界有影响,以英国式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为其指导方针,能够把中国引领向强大、光明的未来”。在莫理循的影响、鼓动下,一些英国人,包括军官、股票经纪人、银行家等,都表示愿意为他的理想添砖加瓦。
然而,这些努力都无法改变混乱的局面。1913年宋教仁的谋杀案,社会舆论也已经普遍怀疑是袁世凯干的。对于“宋案”,莫理循保持着少有的“缄默不语”,在他看来,袁世凯为了巩固其统治,杀宋教仁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他还是持有一定的怀疑。在“宋案”发生两个月后,已被供出的主谋洪述祖辩解说,他杀宋教仁是“满怀报国之情”,与他人无关。莫理循似乎认可了洪述祖的辩解,当赵秉钧提出由一个公正的法庭来调查此案,并希望莫理循参与其中时,莫理循以“为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声誉,在这种时候进行调查是不明智的……”为借口,使调查搁浅。
接受帝位,他愚蠢至极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莫理循应邀参加了就职典礼,他在日记里说:“总统在此发表了世界上最好的一个就职演说。”袁世凯就任总统后,加紧了独裁步伐,将权力集中于总统一人。在这种情况下,莫理循虽然对袁世凯的做法有点非议,“有时我认为自己对总统有点儿影响,但我很失望……没人向我咨询有关财政方面的问题,也没有人向我询问过那些追逐国外特权者的信誉问题。实际上,我只能在像总统帽子形状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但牢骚归牢骚,莫理循还是对袁世凯充满信心。
莫理循凭借自己的国际声誉多多少少为袁世凯赢得了些掌声,但袁世凯并没有抓住这些有利的因素,最后竟然做起了皇帝梦。对于袁世凯称帝,莫理循是极力反对的,他在日记中说:“我担心自己正在一步步堕落……他这么做违背了他的所有誓言,将他的所有理念都抛到九霄云外。袁世凯自己原先并不想当皇帝,但在其子和被他冷落的原配夫人的影响下,他正为登上皇帝的宝座而调兵遣将……他使自己、他的国家和他的顾问成为笑柄。”就在袁世凯称帝的当天,莫理循评论道:“袁世凯今天接受了帝位。真令人吃惊!装模作样,愚蠢至极。”他极其灰心丧气,离开袁世凯前往南方调查。
1915年 2月初,莫理循从南方回到北京,再次敦促袁世凯放弃君主立宪。然而踏上错误之路的袁世凯,已不可能悬崖勒马。莫理循愤怒至极:“袁世凯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过去为他工作如此热情是犯了多大错误。”
在清廷还没有退位的时候,莫理循把袁世凯看成中国的未来,他在《泰晤士报》发表文章,称赞袁世凯的智慧。1911年之后的 4年时间里,莫理循极力辅助袁世凯,为他四处奔走,呐喊助威。然而令人讽刺的是,莫理循的这些努力并没有让从封建泥堆里爬出来的袁世凯变得干净,变得学会民主。
努力付诸东流,签下“二十一条” 莫理循对中国的贡献,现在已经很少提及了,但这也并不能随着袁世凯被人指责为“窃国大盗”、“独裁者”、“卖国贼”而否定或抹杀莫理循对中国曾经的贡献。
1915年 1月 18日,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并威胁袁世凯不许泄露条款的内容,否则将武力对付中国。面对“二十一条”,袁世凯是不想接受的。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被袁世凯列为重中之重。
在这一点上,莫理循似乎跟袁世凯很是“意气相投”。1915年 2月 9日,在莫理循的努力下,《泰晤士报》刊发了“二十一条”的内容。消息一公布,就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美、俄、英三国电令该国驻日公使向日本外务部要求,希望获知中日秘密谈判的内容。日本经不住国际社会的压力,就将其中的较为普通的十一款通知各国,隐瞒了其中的第五号内容。
日本的诡辩蒙骗了国际社会,加上中国是经过非官方的方式公布的消息,美、英等国虽然表示关注,但并没有给予积极响应。但莫理循并没有中止努力,而是采取了新的方式,也就是将“二十一条”的全部文本交与英、美、俄等国各主要使馆,试图引起列强的重视。但鉴于英、美等国无暇东顾,加上日本的不断施压,袁世凯最后还是接受了这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莫理循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文 /汤伏祥) [编辑: 宸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