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丨网红博流量,绝不能无底线

2021-08-14 09:5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40786) 扫描到手机

近年来,以拍客、网红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无底线追逐流量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前有“大衣哥”被堵家门,后有“拉面哥”被堵摊位,更让人所不齿的是,许多网红竟用河南洪灾作噱头,拥入灾区“蹭流量”:将灾区当成作秀的秀场,为了直播占据生命通道,甚至偷走救援队的救生艇去拍视频。如今,这些人又将目光瞄向了14岁的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台跳水冠军全红婵,以“打卡奥运冠军老家”为由,来到全红婵湛江的家门外昼夜直播。短短两天时间,至少聚集了两千人,将全红婵家人原本平静的生活搅得一团糟。对此现象,全社会既该谴责,也该反思——是谁制造了这些流量“吸血鬼”,该如何净化当下的视频网络空间?

对网络直播,不能只管内容不管行业 

□特约评论员 王可锋

与线上叫车等新兴行业相似,网络直播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先驱者创业,使得直播行业兴起;直播行业的良好发展吸引众多投资者以及竞争者进入;各平台开展价格大战,高价拉拢知名主播,低价拉拢粉丝和观众;优胜劣汰,无法承受价格大战带来损失的平台选择退出。直播行业被少数平台把控,形成寡头垄断。

如今,国内直播行业处于第三阶段,是平台观众和主播获利最多的阶段。所以网红直播行业加速进化,近期我们看到了娱乐圈、网红圈的各种乱象,某玩弄女性的明星受到法律制裁,成为行业重新洗牌的一个切入点。

从大衣哥到拉面哥,一直到我们的奥运冠军,一直有人以这些热点在蹭热度,蹭热度本身是一种营利行为,是想借此为自己引流,从而获取更多收益。我国目前的网红主播行业没有主管部门,我们的相关部门只管内容不管行业。在这种无监管的情况下,如在洪灾中抢救生艇等各种蹭热度,无底线事件频发。

以前我们只能通过门户网站的报道了解新闻事件,如今变成了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人人都可以是主播,可随意播送没有经过验证信息的现状。大量自媒体的涌现,冲击了我们的传统媒体。所以,我们的相关部门应该好好考虑如何整合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使两者之间达成一个良性循环,营造传媒健康生态。

此外,我们看到,自媒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一种行业,从带货主播、娱乐主播到纯粹的信息发布,都是快速、没有规律的,无底线野蛮生长,只是以狂冲热度和营利为目的。所以,在行业自律方面,应尽快成立行业协会,明确主管单位,一旦出现不良艺人,就要把他们驱逐出圈,另一方面则要把控不良账号的封杀、流量的限制等。

达成行业自律,还要把大型平台公司纳入监管,如抖音、快手、斗鱼等,同时,防止平台的垄断化,比如阿里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网络直播的良好氛围。

要坚决打击无底线蹭热度的现象,比如从奥运冠军到边境石碑的拍照的视频应直接拉入黑名单。还有对公众名人如奥运冠军、公益代表、烈士等特殊人群,行业协会应该用更有力的手段去保护他们,抵制无底线的蹭热度。形成一个真正的规范,让野蛮生长的主播、网络达人对相关法律和规则有所敬畏和重视,对自己播报的事件负责。

(作者为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府政务督查社会监督员,青岛国际青年创客基地主任)

蹭的是流量,丢的是正能量 

□特约评论员 于静

正是三伏天,暑热难熬,于是空调开放的商场里面多了“蹭凉”一族。蹭凉这种行为本身无伤大雅,但是因为个别蹭凉者拿自己不当外人,蹭着蹭着就把文明和素质抛在了脑后,屡屡引发批评之声。

换一个场景,如果是普通的住家户,天天都有一群来历不明的人拥进家门,挤作一团,叽叽喳喳,人家吃饭的时候他们不走,人家想睡觉的时候他们不散,夜以继日,吵闹不休,这日子还有法过吗?

这些人可不是跑来蹭凉的,他们脑门子上都写着同样三个字:蹭流量。

从大衣哥到拉面哥,从流浪大师到奥运冠军,哪里有流量他们到哪里去,谁身上有流量他们去蹭谁,一拥而上,丑态百出,围追堵截,毫无底线。

印象最深的就是山东拉面哥家门口的盛况了。自从拉面哥走红后,各路主播拍客纷纷杀到,拉面哥所在的村庄停满了全国各地牌照的汽车,他家门前天天有人献歌献舞,拿着手机搞直播。这当中很多人不是来拍两段视频就走,他们白天堵在拉面哥家门口,晚上就睡在车里或者帐篷里,那架势不把拉面哥身上的流量榨干是不会罢休的。什么社会公德,什么个人隐私,在这些人眼里都一文不值,他们目标明确,行动一致,只要嗅到了流量的味道,身上的兴奋点就会被瞬间激发,然后开足马力一蹭到底。

最近他们又盯上了奥运会跳水冠军全红婵,同样的套路,同样的疯狂。全红婵还没回国,她的老家已经成了“打卡胜地”。这些人拿着手机,架起直播设备,拍不到奥运冠军就去堵她的家人,堵不到她的家人就在房前屋后乱转,看到什么都是一通猛拍,一顿胡扯:老铁们,快看,这就是奥运会冠军家门口的大树,哇塞,好大一棵树!

无聊不无聊?是不是吃饱了撑的?自媒体盛行的时代,流量可以变现,流量就是金钱,追求收益追最大化的做法可以理解。但凡事过犹不及,这类毫无底线的蹭流量行为,这些丑态百出的蹭流量者,为了一己私利,闻风而动,如蚁而聚,严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搅得四邻不安。甚至有些人为了蹭流量跑到灾难现场作秀,堵塞宝贵的救援通道,这就不能用闹剧来形容了。

恕我直言,从这些蹭流量的人身上,我真的看不到一丝丝的正能量。

(作者为作家、时评人,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

监管主播们的流量生意,不能仅靠平台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微博初兴的时候,有句话叫“围观改变中国”。个人表达加之移动互联的病毒式传播,挑战了传统媒体传受关系所形成的现实权利。很多事件,寻求现实权利的解决路径,经常像一拳打在棉花上。但如果经由当事人的“直播”,引发网民“围观”,一旦形成公共事件,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往往能获得超预期的效果。比如近日某互联网大厂的“陪酒事件”,在公司内部寻求解决所遇到的无力感与在网络上获得的支持力量相比,堪称霄壤之别。这就是基于网络“直播”进行“围观”的力量。

“围观”与经济相联系的“直播”,现在已经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热点新闻事件人物直播带货,草根网红打卡四方,主播们的流量生意风生水起,热热闹闹。直播本身没错,但是,任何行为都会有其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如果“围观”仅仅追求“流量”特别是“现金流”,那这种直播就会朝着负面的方向发展。我似乎记得,山东大衣哥村里一直无比热闹,有“主播”为了跟他合影,各种闹剧频频出现,致使大衣哥的正常生活也受到了巨大影响。

现在,又轮到了奥运冠军全红婵。全红婵的故事,对于很多“直播人”来说,又成了一个新的题材和热点,“年龄最小”“水花消失术”……一系列标签贴到了她的身上。于是,她家又成了新的打卡地。巨大的流量似乎意味着巨大的利益,“主播”“网红”一边直播一边带货,严重影响了全红婵家人的正常生活。据媒体报道,一天至少有2000人去她家打卡,有人到了晚上9点还在冒雨直播,大声吆喝……

面对这些状况,流量平台要监管,此类视频不推荐不展示,直接下架。但是,只靠平台监管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海量的视频数据,直播平台能管得过来吗?所以,要多管齐下,从源头抓起,从个人自身做起。只有每一个人对网络环境的维护,才会使得正常的“围观”“直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只可能会毁掉“直播”这个行业。

不要认为雪崩的时候,没有自己这片雪花的责任。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互动留言

@沉墨 Gary:

不要去打扰人家了,真的想去关心,还有很多贫困家庭可以去关心,只有拿了冠军后,你才去关心?

@Mina艳艳:

主播们,希望咱们传递正能量、进行社会宣传时,有时真的要考量一下自己的做法有没有超出边界、有没有给别人生活带来干扰,不要把做好事变成做坏事了。像郑州防洪现场,有媒体反映很多主播为了流量,严重影响救援车辆的通行,阻碍救援工作的开展。

@曼彻斯特颂:

奥运冠军不能等同于娱乐圈的明星,他们参加的是竞技体育比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观众只看到聚光灯下的荣誉,忽视了运动员在幕后的艰苦努力,加上现在社交媒体活跃度传播度让网络上窜出了各式各样的网红,这给运动员本身和其家庭反而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原本本身平静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不得已出镜来处理这一切,表面看似光鲜,实则办成了坏事。我觉得对于运动员,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是默默关注,为他们加油打劲,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中,更不要去打扰他们的生活。有的时候做一位无声的观众,也是一个好的尊重他人的选择。

@Nico:

如果全红婵没有得金,而是拿了银,还会有这么多关注吗?大家还会这样去帮助她肯定她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每个参会的奥运健儿都是国之骄傲,他们付出了很多,希望社会能够辩证地看待每个运动员的辛苦付出。

话题征集

聚焦一周新闻热点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评述,百家争鸣,激浊扬清。亲爱的读者,欢迎您参与“评论区”的话题讨论,无论是微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我们都期待您来一吐为快。

邮箱:bandaobianjib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