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当青岛啤酒花开出青岛
在青岛科技大学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内,一片啤酒花正开出嫩绿的花,散发出淡淡香气。这片名为“青岛大花”的啤酒花品种源自上世纪50年代,由青岛酒花生产试验场培育而成,也是我国首个本土啤酒花品种。“它使中国啤酒花进口依赖度从100%降至不足30%。”青岛科技大学教授王家林说。
王家林和学生们在品评从精酿啤酒酿造生产线上酿造的白啤
“在这里种‘青岛大花’是希望将青岛的啤酒文化引入淄博,让青岛啤酒文化这棵幼苗在淄博大地上生根发芽;其次,很多人没见过啤酒花,也起到观赏、教学、实训的作用。”所以在2022年教科产融合基地筹建时,“辟出一块小花园种啤酒花”的构想最先在王家林的设计中被敲定下来。
而就在基地向北3公里处的海月龙宫,正是8月15日开幕的第六届淄博青岛啤酒节举办地。“来我们基地学习的众多当地啤酒厂家都会参与啤酒节,我们也会为啤酒节赞助啤酒。”王家林充满豪气地说。
第一届啤酒节即将举办时王家林在中山公园
“智慧精酿”只需两人
在基地内这片嫩绿的啤酒花身后,是淄博市政府和青岛科技大学联合创立的智慧精酿云实训基地,一条精酿啤酒酿造生产线就设置在此间。
“整个生产线除了投料外全程封闭。”王家林对这个生产线的认可溢于言表,指着料仓开始介绍啤酒酿制过程,投料、糖化、过滤、煮沸、加啤酒花、沉淀、冷却……麦汁进入发酵罐,经过3周左右时间发酵,就能产出让人倾倒的精酿啤酒。
啤酒花
在传统与科技融合的生产线末端,28个1000L发酵罐里正酝酿着不同口味的啤酒。王家林拿着扎啤杯,从一个发酵罐里接出啤酒,绵密的啤酒泡沫从酒枪中冲出,沿着杯壁缓缓流下,进入杯底后慢慢沉淀出琥珀色的液体。
“白啤已经足月,口感纯净,泡沫绵密、挂杯持久。”刚打出的这杯白啤,泡沫占了整个扎啤杯的2/3,尝上一口,起初就像吃了一口绵密的奶油,随后就是清冽浓郁的酒液,回味悠长。与人们平常喝的啤酒相比,“精酿啤酒不杀菌,能保持酵母的鲜活,一毫升啤酒含几百万活性酵母,所以酒体会显得浑浊,但对肠道非常有利。”王家林说。
王家林从精酿啤酒酿造生产线上现打出一扎白啤
此时,两名青科大的学生在这里进行暑期实践,他们通过中控室的两台电脑能实时观察产线上啤酒的酿造情况。“看,这里显示发酵罐内的温度、压力、发酵时间等,一旦出现异常能实时发现,并能通过手机进行远程操作。”说着,王家林拿出手机,点开一个程序,就出现和电脑上相同的界面。通过先进的数字孪生技术,这套系统能实现自动操控。比如要生产德式白啤这款啤酒,把其生产工艺、流程指标、关键参数输入电脑,系统就会给各环节依次下达指令,诸如糖化时长、何时加酒花、控温等,生产线都能自动执行。
王家林和学生在观察产线上啤酒的酿造情况
“这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啤酒酿造工厂,按传统工艺,这个规模的生产线需要10到20人,但采用这套设备只需两人。”王家林说,这里生产出的啤酒都有专属二维码,扫码后能查看这瓶酒的生产过程,实现产品全程溯源。作为国内第一个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酿酒平台,目前已为数千名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
今年5月,该实训基地携手中国移动山东公司联合打造的“智慧精酿行业大模型”,登上省工信“揭榜挂帅”名单,成为精酿啤酒领域唯一上榜项目。
“啤酒行业是整个食品工业行业中最复杂的行业,未来啤酒产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智能制造。但就目前行业现状来看,既懂编程又懂工艺的‘六边形’技能人才很少。”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啤酒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曲东杰介绍,智慧精酿云实训基地项目就相当于一个啤酒行业智能制造中试基地,能促进啤酒行业智慧工厂的建设,加快智能制造工艺服务现代啤酒产业发展。
安身大学教酿酒
在教科产融合基地王家林的办公室里,放着两个行李箱,这是他和妻子近两年来“双城生活”的印证。妻子申传芬退休前在外企工作,是工程管理领域的专家,为了实训基地早日投产,退休后追随王家林来到淄博,用专业知识辅助搭建高标准生产系统。
“现在我的主要精力在淄博,我们的儿子在青岛科技大学读博士后,研究方向是生物工程,希望他将来也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申传芬说。
今年60岁的王家林刚刚退休,拥有的36年啤酒酿造、研发、教学等经验无人可比。
1989年,从同济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的王家林成为青岛啤酒厂的一名技术员。1991年第一届青岛啤酒节,主修过德语的他被青岛国际啤酒节组委会邀请承担翻译工作。
“第一届啤酒节可谓盛况空前,国内外各大啤酒厂商纷纷参加,当时是在中山公园和汇泉广场举办,每天人声鼎沸。”王家林回忆,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啤酒行业快速发展阶段,当时几乎各地都有自己的啤酒厂,“真是百花齐放的时期。”
在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上,王家林负责的国际啤酒研讨会翻译工作,为其两年后前往德国慕尼黑做访问学者奠定了基础。1993至1994年,王家林作为访问学者赴联邦德国慕尼黑DOEMENS啤酒学院研修,“感受到啤酒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他们酿酒技术的匠心工艺”。
1993至1994年,王家林作为访问学者在联邦德国慕尼黑DOEMENS啤酒学院研修
访学归来,正逢1994年青岛国际啤酒节的主会场东移到崂山啤酒城,青岛啤酒的研发中心也进驻其间。王家林发挥专业特长,陪同德国友人参与建设了当时啤酒城内青岛啤酒的中试基地,“既当翻译又负责工艺流程设计”。
在青啤研发中心工作的7年间,王家林主持过我国啤酒行业最早的国家级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啤酒稳定性保鲜及抗老化研究”,为后来青岛啤酒的跨越式发展做了技术储备。这个过程中,王家林不断探索啤酒行业需要解决的难题,如选种、原料储藏、工艺流程,助力青岛啤酒的保鲜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因此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青啤工作17年,从基层的工程技术人员成长为青岛啤酒蓬莱公司的总工程师,如何将自己的收获传承下去,是王家林一直思考的问题。这期间他跟随中国海洋大学薛长湖院士攻读博士。恰逢其时,青岛科技大学向王家林地递来了橄榄枝。“感到冥冥之中某种指引”的王家林,于2006年坚定地从总工程师转型为高校教师。
在青科大特色发展进程中,王家林将酿酒工艺融入教学,建立了四方校区啤酒中试实验室,为如今该校生物工程学院发展为有一定影响力的九州体育与研究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最欣慰的是十几年来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发酵行业的中坚力量。”国内啤酒、葡萄酒、调味品、生物制药等行业,如今都有王家林学生的身影。
青岛啤酒花花开四海
任凭时间染白发,与啤酒深度链接的王家林,从未放下对青岛啤酒节的关注,随着青岛啤酒节影响力不断扩大,在省内、国内,甚至国外众多城市落地,2019年“青岛啤酒节香飘丝路行”首站落地利比里亚;2020年8月首届淄博青岛啤酒节举办,海洋文明和工业文明发生碰撞;2025年6月,济南、菏泽、临沂三地青岛啤酒节拉开帷幕;2025年郑州青岛啤酒节开幕,海洋文化与黄河文明碰撞交融……王家林的关注点也从青岛投向了更多啤酒节举办地。
特别是在淄博-青岛“双城生活”的这三年,王家林感受深切,“淄博作为老工业城市,当地百姓其实以喝白酒为主,随着多届啤酒节的举办,我们明显感觉喝啤酒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随着淄博烧烤的火爆出圈,啤酒配烧烤成了很多人来淄博的必点菜单。”王家林说,记得2023年“传齐·淄博青岛啤酒节”举办时,10天日均引客3万人次,总客流量达到30万人次。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人喜欢精酿啤酒,青岛啤酒节在助力城市文旅发展方面也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青岛国际啤酒节走过35年,我见证了它的发展,也看到我们的啤酒文化向省内外延伸,自己也有幸参与其中。”王家林说,未来希望用云实训基地助力我国智慧精酿产业发展,让青岛的啤酒花开在更多城市。
“我国的啤酒文化还在培育发展期,目前来看,全国的啤酒节中只有青岛国际啤酒节具备较多啤酒文化元素,历史比较久、群众基础雄厚,啤酒节更成为许多家庭朋友聚会的地方。”参加过多次慕尼黑国际啤酒节的曲东杰说,希望青岛这座有啤酒文化底蕴的城市,能推动我国啤酒文化向更深处发展,将青岛啤酒文化传播到更多城市、国家,推动城市、国家文旅产业发展。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