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抗战|徂徕烽火:星火从这里亮起,终成燎原之势

2025-08-15 15:3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阅读 (2482) 扫描到手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胡玲玲 徐宁 刘志坤 张亢 郭健

仲夏时节的徂徕山,层层叠叠的绿意延伸至天际,幽深绵延,俨然岱宗屏障。80多年前的冬日,这座北望泰山雄姿,西控津浦铁路要冲的英雄之山上,160多位起义战士在此告别父母,毅然踏上战场,揭开中共山东省委独立自主领导山东抗战的序幕。星火骤然从这里亮起,厚积薄发,终成燎原之势。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

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

“徂徕山,举义旗,誓死守土我们不离开……”抗日战争期间,《山东纵队进行曲》的旋律曾响彻齐鲁大地。在这激昂的歌声里,藏着一段山河破碎时的奋起。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占领平津,兵分三路沿平绥、平汉、津浦路推进,战火很快便烧到山东。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召开紧急会议,省委书记黎玉传达了中共中央及北方局关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指示,把全省按照东、西、南、北、中划分成十个地区,要求发动成立十支队伍,号召“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

为指导全省的抗日斗争,形成“以点带面”的局势,省委决定,在鲁中徂徕山直接领导这一地区的抗日武装起义,树立全省抗战的样本。原泰安市委党史办调研员宋元明介绍,许多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大批青年学生也踊跃加入共产党的抗战队伍,一群心怀家国的革命志士,义无反顾奔赴烽火前线。

1937年12月27日,日军占领济南。中共山东省委在泰安篦子店召开紧急行动会议,确定起义时间为,“县城沦陷之时,即为起义之日”。12月31日晚,日军侵占泰安城,徂徕山武装起义蓄势待发。

1938年1月1日凌晨,这一夜,既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也是一个崭新抗日篇章的开端。徂徕山附近的村庄中,不少油灯在寒夜里亮了整宿。

“我的四个爷爷是半夜两三点突然敲开的家门,喝罢太奶奶熬的一锅野菜粥,四兄弟交换了下眼神,扑通就跪在了老人面前,说道,‘爹娘,儿子不孝,我们要上徂徕山了。’”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战士倪冠英的孙女倪艳提起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眼眶泛红,多次哽咽,“那会儿没说‘起义’两个字,可太爷爷太奶奶心里和明镜似的,这一去四个儿子能不能回来,真的难说。”

当时,倪冠英的母亲抹了把泪,一字一句地叮嘱:“有国才有家,没有国也就没有了家。” 四个儿子额头渗出血印,一家人相拥着哭了许久。之后,兄弟一行人便朝着徂徕山的方向集结。

倪艳为爷爷倪冠英扫墓

誓死不当亡国奴

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一面红旗叠放整齐,静静地躺在玻璃展柜中,这是起义当天难以忘却的一抹红色。

那一天的清晨,徂徕山上的薄雾还没散尽,西麓黛瓦红墙的大寺前就挤满了人,起义战士高举的绣着镰刀锤头与“游击”二字的红色队旗,飘扬在空中。

160多位战士们穿的服装各式各样,有穿棉袍的,有穿大褂的,还有穿制服的。手里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门,有步枪和匣子枪,有“汉阳造”,也有“老套筒”,还有的人拿着大刀、长矛等,相同的是,战士们心里都憋足了一股热乎劲儿。

黎玉站在高处,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红军干部洪涛任司令员,黎玉兼任政治委员,省委宣传部长林浩兼任政治部主任。洪涛高举驳壳枪,向天鸣放三响。“誓死不当亡国奴!”起义的口号声、欢呼声响彻云霄,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老百姓听到起义的消息,奔走相告:徂徕山有了八路军,就有了主心骨,有了把日本人赶出去的希望。”宋元明说。

起义队伍组织起来以后,吃饭、住宿一度成了突出问题。天寒地冻,部队缺少棉被,官兵们经常吃不饱肚子。于是,有许多起义战士变卖家产以纾国难。

“最多的时候,姥爷家一天能做14顿饭。”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战士朱毓淦(又名“朱玉干”)外甥王庆军回忆,起义时他姥爷家成了同志们的联络点和食宿处。姥姥为起义的战士摊了一摞又一摞的煎饼,对很多起义战士印象深刻。

“姥姥说,黎玉的下巴是尖尖的,林浩经常穿着大褂,所以大家都叫他林大褂。”王庆军缓缓讲述道,后来,朱毓淦还动员家人卖掉了自家的二亩地,全部买成粮食,送到部队去。

王庆军讲述姥爷朱毓淦的往事

点燃山东抗日烽火

徂徕山起义部队整训两周后,四支队立即投入战斗。1938年1月26日,四支队在寺岭村打响了鲁中地区抗日武装主动出击的第一枪。2月18日,四支队在新泰城西四槐树设伏,取得第二次胜利。此战炸毁日军汽车两辆,打死、打伤日军40余名,而我军无一伤亡。

“首战旗开得胜,第二次战役大显军威。”宋元明感慨,战役的告捷,让战士们认识到装备精良的敌人看似强大,但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四支队成为山东抗日队伍的种子,到4月份,部队已经发展到3个团、4000余人。

“徂徕山起义领导人及干部陆续被派往临沂地区工作,对恢复、建立、健全沂蒙党组织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以说,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沂蒙精神的源头之一。”在总结徂徕山起义的意义时,宋元明表示,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公开亮出八路军旗号,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面抗日旗帜,揭开中共山东省委独立自主领导山东抗战的序幕。在徂徕山起义之后,又爆发了鲁东南起义、鲁南起义、湖西起义,山东的起义就如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

徂徕山起义旧址前的马头山上,矗立着一座高23米、用573块泰山花岗岩石精砌而成的纪念碑,记录着烽火与青山的时空对话。时间无言,山河为证。当年那些年轻人,为了家人和祖国,为了生活和未来,勇敢地奔赴战场。他们相信胜利,而我们从未忘记。

倪艳如今时常捧着鲜花,跨越大半个泰安城,到革命烈士陵园第二墓区那几座紧挨着的墓碑前,细细擦去碑上的浮尘,指尖抚过长辈们的名字时,总会顿一顿。

“在狱中,敌人告诉倪冠英,只要写下脱离共产党的字条,肺病就能得到医治,我的爷爷坚决不从。”倪艳轻声说道,“我的四个爷爷都是因为革命走的。现在的好日子,都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得记住,不能忘,也不敢忘。”

“敌人割掉了他的舌头,他没有屈服;敌人挖掉了他的双眼,他还是没有低头;直到最后被凶残的敌人刺穿胸膛折磨致死。”在王庆军家中,一幅装裱过的人物水彩画摆在书桌前,这是王庆军找的画家以姥爷朱毓淦留存的唯一一张照片为原型所作。画面里,火红的霞光铺满天空,树木郁郁葱葱,朱毓淦拿着书,站在高山上,微笑着凝视远方。

今日的徂徕山,春有梨花如雪,秋有红叶满谷,盘山公路取代了当年的隐秘小径,温泉、林场等自然资源,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游客们抚摸弹痕斑驳的土墙,孩童在纪念碑前献上白菊,研学团队重走起义路,使得“四禅寺誓师”不再只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可感可知可触的历史文化记忆,恰似一缕微风,浸润在心间。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