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所在低频连续噪声对海洋鱼类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8-12 17:15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9664) 扫描到手机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生态学团队在低频连续噪声对海洋鱼类的生理胁迫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海上风电、航运、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增加,波长长、衰减慢、传播远的低频连续噪声(<1 kHz)已成为海洋环境中的重要污染源。然而,现有研究缺乏对水下低频噪声实时、连续和长期的数据采集,导致对海洋鱼类受其胁迫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研究团队以具有高度声敏感性(源于其巨型耳石结构)的中国重要海水养殖经济物种—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设计的实验室声暴露及养殖系统,探讨不同声压级(105±5dB、125±5dB、145±5dB)的500Hz连续噪声对其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及脑/肝脏转录组学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主要在氧化应激损伤、神经功能损伤、细胞凋亡加速、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等方面有了新发现。

该研究创新性地结合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分析与转录组学技术,首次系统阐明了低频连续噪声通过“ROS爆发-氧化损伤-多系统功能失调”的级联反应机制危害大黄鱼的分子基础。该成果不仅为深入解析大黄鱼对低频噪声的响应机制提供了新见解,也为海洋生物受噪声胁迫研究建立了有效的方法体系与实践案例。基于此,研究建议加强海上人为低频连续噪声管控,实施海洋生物声学监测计划,并在海洋工程选址中充分考虑保护物种的生态声学需求,以减轻对声敏感物种的潜在干扰。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